-
撫順的電車往事
故鄉的事物,身在其中時從不覺得它有什么特別之處,離開那個環境再回頭去看,或者借助“外地人”的視角去重新感受,才會發覺其不同的意義。電車對我來說就是這樣 2014年,刁亦男導演的電影《白日焰火》上映,在看那部電影時,盡管它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冰城哈爾濱的故事,但我還是一眼認出了撫順的痕跡,那就是電車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潘道偉:新時代的青年生逢其時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李娜倮:將民族文化融于現代化產業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三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建起農業“夢工廠”
三人坦言,這一切都是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期待著自己與大灣區共同成長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方勤:挖掘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維拉德森:見證中國人性化城市的建設
多年來,丹麥人維拉德森和他所在的蓋爾事務所持續參與著中國城市的改造。在維拉德森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化城市”的理念如何切實改變人的生活,看到中國52城共同發布《“15分鐘社區生活圈”行動·上海倡議》與國際前沿城市規劃理念的深遠淵源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本澤馬的逆襲:從“背鍋俠”到金球獎
蟄伏多年終綻放,本澤馬俱樂部國家隊兩開花斬獲金球獎。你能在本澤馬身上看到,一名超級巨星在足球這項團隊運動中默默耕耘的無私奉獻,在質疑與批評聲中東山再起的不屈不撓。 C羅、梅西、莫德里奇、萊萬……諸多巨星仍在歐洲足壇發光發亮,書寫著“80后”在足球世界里的最后輝煌…… -
顯影現實,激活記憶 ——顧錚眼中的中國當代攝影四十年
“當前一個最突出的問題是,攝影家與社會對紀實攝影作為文化批判裝置意義的認識遠遠不夠。一些社會問題,比如環保問題、消費文化與當代生活的關系、以追求現代化為代價出現的貧困問題等都沒有在紀實攝影中獲得令人印象深刻的嚴肅回應”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在海底,“植樹造林”
熱海所科研團隊在海南周邊海域培育了超過20萬株珊瑚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 -
諾貝爾化學獎應該頒給機器人?丨刊中人
(本文首發于南方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