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抱抱家政阿姨,和她們貼得更近丨記者手記
報道發出以后,也有讀者留言希望寫一寫雇主的難處。其實,披露家政行業里的具體問題與貼近理解家政阿姨的難處,并不是相悖的。不同群體如果能彼此看見,撕裂感會少很多。 -
承重墻下,不可承受之重丨記者手記
我始終沒有說出那句:“我希望通過報道,可以呈現承重墻之后,是不可承受的重量?!边@對于急需解決方案的他們而言,太殘酷了。 -
重慶機車慘禍中,那位“穿黑絲的妹妹”丨記者手記
從事故第一時間的記錄視頻開始,到后續的事故信息傳播中,這兩名女孩就像無名氏,分別被稱呼為“穿綠衣服的女生”和“穿黑絲的妹妹”。在重慶采訪這起撞車事故期間,我一直想弄清楚這兩名女孩的故事。 -
我在淄博看見的,不是“社會的荒蕪”丨記者手記
我采訪的各行各業淄博市民,對燒烤老板多少有點羨慕。但他們也紛紛表示,這些都是人家應得的。在市場繁榮背后,一個個吃苦耐勞且頭腦靈活的普通人,在用心地生活著。 -
一只貓的1400公里春運丨記者過年
和社交媒體上爆紅的“第一批回老家的貓咪”一樣,我們到家后,豆腐也成了許多長輩的關注焦點,分擔了年輕人被問工資、被催生育的社交壓力。 在父親母親那一代人的記憶里,養貓等于是養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小幫手”,既能吃剩菜剩飯,又能抓老鼠,周圍鄰居也會來喂,“誰家里鬧老鼠了就借用一下”。而現在的寵物貓,只需要可愛就可以了。 -
一次失敗的疫苗“帶貨” 丨記者過年
奶奶抗拒疫苗,擔心十幾年前的哮喘病復發。類似想法并不稀奇,“有基礎病不能打疫苗”的想法已經深深植入老年人內心,成為疫苗猶豫情緒的最大來源。 我小心翼翼地同奶奶講,自己如何在醫院目睹3名老年新冠感染者相繼離世。這是作為一個疏于探望的孫子,對科學進行捍衛的最后嘗試。但科學的實證性難以越過老人經驗世界的壁壘,比起空泛的專家論調,老人自然更愿意相信自己親眼所見。 -
北方家庭寒冬尋桃源,來到洗浴中心丨記者過年
身穿“汗蒸服”席地而坐者有之,圍桌而餐者有之,打牌的、聊天的、刷手機的,各行其是好不熱鬧。這場景讓我想起嶺南的茶樓,二者都有一種“大隱隱于市”的氣質。 露營、滑雪、潛水等中產階級愛好,主要參與者是年輕人和中年人。而在洗浴中心,目力所及,幾乎所有消費者皆為扶老攜幼的“全家總動員”。 -
從豬肉水餃到毛芋圓子,年味的變與不變丨記者過年
每逢春節臨近,三地迥然不同的年味悄然交織、碰撞,也不斷融合、變遷。 -
春節,我住在垃圾中轉站丨記者過年
岳母看著外面正在卸垃圾的環衛工人,和他們用家鄉話打著招呼。她轉頭跟我提起,他們不愿進工廠,每個人都打多份工,大量收集工廠留下的紙箱泡沫售賣,攢了錢回老家置業。有的工人買一輛車,一年只開一次,便是春節回老家那次。 -
我和做過防疫志愿者的弟弟聊了聊丨記者過年
報名做志愿者的,大部分是基層政府工作人員、中小學教師、醫院的后勤工作人員。也有被封控社區的居民報名參加,這種情況一天有180元報酬,可以緩解無法出去上班、手??谕5娜济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