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的花園城市,非一日建成
拆除還是保留,對于城市更新來說永遠是兩難問題。新加坡為什么能游刃有余,這趟疫情之后第一次出國行就來尋找下歷史根源。 整個新加坡就像若干組屋片區的集合,每個組屋片區又是新加坡的迷你版。公共住房成為新加坡房地產市場的壓艙石,商品化的公寓即使被炒至高價,大部分新加坡人的生活也不會受到影響。 -
江南人的春天,裝在菜籃子里
江南人的四季是裝在菜籃子里,到了春天,那些征服歷代吃貨腸胃的春鮮一一上市。走在菜場里,可以看到“春在溪頭薺菜花”“雨前椿芽雨后筍”“蔞蒿滿地蘆芽短”“明前螺螄賽肥鵝”…… -
在麗江,遇見徐霞客
已無從知曉徐霞客第一眼望見麗江壩子時的感受。當汽車沖出大麗高速公路黃山隧道的剎那,我倒是結結實實地“哇”了一聲:長長的下坡盡頭,山巒懷抱里,一大片灰白的城市像打翻的牛奶彌漫,散發著甜蜜的香氣…… -
徠卡小鎮:從青春文學的鄉野,到當代光影樂園
不知道二十歲出頭的歌德坐在哪棵菩提樹下惆悵過,從而創作出《少年維特的煩惱》,但奧斯卡·巴納克先生——35毫米相機的奠基人、徠卡相機的發明者,他透過取景器對韋茨拉爾的凝視卻明明白白地刻在攝影史的坐標上。 深呼吸一口氣,四年后,我再次踏進韋茨拉爾徠卡藝廊——這座攝影人心中的圣殿。經過入口處那顆在無數攝影迷心目中的“朱砂痣”——徠卡的紅點標識,門后,就是一片純凈的雪白空間……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澳門松山:坐看風云際會
鏡湖醫院北門前的孫中山銅像與平素常見的“國父”立像不同,并非目光炯炯、堅毅穩健的政治家形象,而是披著白大褂、戴著聽診器、目光深沉、凝神思索的醫師形象?;蛟S,正是松山腳下的沉思促使這位年輕的醫師走出診所,離開澳門,奔赴國運潮頭。 而松山腳下發生的這些往事,注定會成為一個文明古國在現代化的曲折進程中幾個韻味悠長的注腳。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9日《南方周末》) -
苗家鼓藏節:為銅鼓的靈魂獻上盛大的祭祀
西江鼓藏節是13年一遇的祭祖大典。這個沒有統一文字的民族,將戰爭與遷徙都化作了空靈、雄渾的1.5萬行苗族古歌?!拔覀兊淖嫦劝?,順著日落的方向走,跋山涉水來西方……”祭祀是不要忘記遠古的回憶,是受盡磨難的祖先靈魂的召喚,亦是民族歷史的延續。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2日《南方周末》) -
胡服騎射:五百里國運浮沉
四十萬這一數字實在過于龐大,以至后人懷疑《史記》是否有所夸大。然而,高平地區不斷發現的累累白骨,卻證明了大屠殺曾真實發生。 長平之戰遺址紀念館外,有一尊塑像,塑的是趙括。塑像下方,有八個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長平之戰的慘敗,距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時隔四十七年。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
伴我同行:尋訪北美5號公路上的凍齡小鎮
我們不走尋常路,不刻意追逐名勝地標,或因某一首歌觸動了心弦,或因某一本書震撼了心扉,或因某一部電影照亮了心田,就在心底種下在別人看來未必成立的旅行主題和目的地。如果有人稱贊我們的執著、忠誠和浪漫,大概算不得浮夸之詞;如果有人說我們窮極無聊,無病呻吟,吃飽了撐的,大概也有一定的道理。 -
安塔基亞,一場2300年的告別
地震不僅夷平了有形的建筑,它也給社會結構、族群心態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那些把不同國家、種族、宗教的人連接起來的,本來就脆弱的絲帶,在2月6日的地動山搖中被扯斷了,而被這些絲帶纏繞起來的家庭記憶、旅行者記憶、社區歷史記憶和國家文明記憶也都散落一地,一如當地人所說,安塔基亞不復存在。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
開平碉樓:靈魂像蝴蝶翅膀一樣
經濟全球化——這場攪動所有大洋與大陸的龍卷風五百年不息,江門五邑的無數百姓也都被裹挾進來。 留下的,是以開平為中心、今天仍矗立于江門廣袤田野里的四千多棟碉樓。造型各異的它們,無言地訴說著哪些異鄉漂泊的故事呢?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9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