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后古籍修復師,“與時間賽跑”
-
為廣州老建筑拍“證件照”的人:拍好看的建筑,尋覓往昔生活的蹤跡
-
素人寫作:普通人離第一本書有多遠?
從傳播的角度看,新人新作的減分項很明顯,與其他成熟的作者作品相比,缺乏原有的受眾基礎。 “它是有特點的,它是我的聲音,而不是通過一個工業化流程打造出來的東西?!?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7日《南方周末》) -
颶風襲擊后,《醫院五日》的生死抉擇
人們驚懼地發現,那個號稱現代的、進步的社會運轉機制,會因為一場颶風的到來而如此脆弱地倒塌,舊有的常識受到挑戰,人們的觀念開始分化。 -
伊拉克摩蘇爾發現2700年歷史的石刻
-
離諾獎最近的一次:一位文學編輯的遺憾
出版諾獎得主的好作品,首先考慮的不是“榮譽”這些大詞,最直接的感受是對自己挺有鼓舞。做書很緩慢,如果作者后來得諾獎了,證明你的眼光、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沒有荒廢,是挺大的一個肯定,你還可以繼續做下去。 大家都說編輯有什么好做的,夕陽行業,也賺不了錢,要做出暢銷書也很難。但是我挺快樂的。大家可以聊書,不然還能聊什么有趣的呢? -
任溶溶:“一生就要快樂點”
在那個時代,連公認的大作家都沒有留下多少耐得住時間風雨磨蝕的篇章,可《沒頭腦和不高興》的藝術質地卻能夠排沙見金。 -
和離婚律師一起工作丨記者手記
法律總有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會不會對你將來的生活造成持續性的影響,就看你了。 -
直面中國式母女關系,《媽媽!》和它背后的故事
不論他們的病情如何嚴重,只要聽到“媽媽”這個詞,眼睛都放出了光彩。一個近百歲的老人立刻要背起行李,像孩子一樣說:“我走了,我要去找我媽媽!” 等到自己也進入中年,她意識到母親身上一定也有很多處隱痛傷口至今都沒愈合。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專訪陳沖:我沒有強大的自信,只有強大的欲望
我其實有個特別敏感的雷達,我能看到自己不誠實的蛛絲馬跡,也許別人看不到,但是我完全看得到。 一個勁兒地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可能是有點浪費時間。如果做了自己想做的事,但那個事很荒唐或者錯了,或者給你自己帶來了很大的損失,我覺得仍然不能算浪費。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