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訪顧彬:不會拉丁文、不會中文,能理解世界嗎?
今天,在外國到處都是譯者在機場、火車站、文學中心等中國作家,所以他們覺得不需要學外語,外國人該學中文,就省事兒了。 好的作品是一個世界,我們譯者不能什么都挖掘出來。連作家最后都不清楚他寫過什么,別問他,他不會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經常比他更了解他的作品。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伊瑪堪傳承人盧艷華:賡續東北漁獵民族的說唱絕學
“伊瑪堪是赫哲族僅存的活的歷史教材,如果你想了解赫哲族,就要從赫哲族的伊瑪堪開始?!?/div>如何建造中國的現代建筑? 建筑師張永和的理想和現實
“我現在繞了一個圈,又回到建筑本體了。建筑設計要干什么?就是蓋一個房子,得把房子最基本的部件都搭對了,從材料,到空間,到結構?!? 就和白話文來自底層百姓的語言一樣,民居也是底層老百姓的居所,它更簡單、基本,更適應現代化。 “中國現代建筑的探索,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第一代海外學成歸來的建筑師開始,如今依然在摸索之中?!蔽榻谘杏憰险f。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診斷流行情緒:“松弛感”為什么被熱議?
很多人面臨的就是現實層面的威脅、不安全,當他處在這樣一個不可調和的結構中,他想松弛,是挺難的。 所謂的順勢而為,你要理解現在的勢是什么,然后根據它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和生存意義。比如從主流凝視中擺脫出來,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最有質量的生命體驗,必然是偏離了系統后重新回歸的那個地方,它會一直變化。獨家專訪諾貝爾文學委員會主席安德斯·奧爾森:“她撕開了小說的面紗”
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對候選人)的尋找是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F在也有專家在幫助我們了解那些我們沒有足夠知識的文學和語言領域。 學院不會在政治或道德觀點的壓力下采取行動,我們必須保持自我的完整性,尤其是在這個媒介力量爆炸的時代。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盲人脫口秀演員黑燈:我和命運開玩笑
每年10月15日是國際盲人日,由世界盲人聯盟于1984年確立。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中國有大約1730萬視障人士,其中約800萬完全失明。 作為不幸群體中少數的幸運者,黑燈一直沒有忘記自己說脫口秀的初衷:宣傳罕見病青少年黃斑變性,同時也讓更多人能關注和了解盲人群體。“以中國為中心”:美國漢學家柯文和他的轉向
他傳承費正清的思想,同時也反叛了他。對“沖擊—回應”理論的批判、對西方中心主義的深刻反思,成為他職業生涯前半期的重要主題。 “歷史學家必須是多面手,不僅要熟悉現在的語言,還要在人類可能的范圍內熟悉過去的語言?!?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關注自傳體小說和社會性視角
“以安妮·埃爾諾為代表的自傳體小說近年來備受法國學界關注,自傳對真實的要求與小說的虛構性,這種悖論被埃爾諾統一了起來?!?/div>梁曉聲:“文學給我的益處,我捧不住了”
我始終覺得這個社會需要許多方面的公平和關照,這種關照概括成一句話就是,當社會不能夠在物質方面關懷到他們的時候,文化難道還做不到嗎? 我就主張,發現社會有一種事情是需要做的時候,首先問自己我能做嗎。 一個作家如果他寫作已經超過了30年,他的年紀已經過了50歲,人們在評論這個作家的時候還說,這是一個有才氣的作家,那我個人認為這其實已經不是正評價了。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當AI學會畫畫,畫師們該感到害怕嗎?
“做了幾幅之后我就傻了,沒想到機器真的能看懂我的指令,還能給出相應的圖像?!? 不少畫師公然批評用AI生成作品的人,認為“這樣不道德,應該讓藝術家來做”,對于AI生成的作品本身,則表示“細看是一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