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整篇論文沒有我自己寫的東西”:論文是AI寫的,算學術不端嗎?
初稿過后,她的查重率僅有1.6%,在同學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她擔心這個異常低的重復率會引起注意,于是從一些優秀論文中復制了他人的內容,將重復率提高至4.5%。 老師詳細寫了上百字的點評,夸贊部分內容分析得很好,還給出了改進建議。馮曼有些愧疚,自己只是大段復制粘貼,都沒認真看寫了什么,連參考文獻都不知道是否存在。 “論文最忌諱的就是主要觀點不是自己的?!眳秋w說,在留學生中,因ChatGPT造成的學術不端主要有幾種情況,最嚴重的是直接把論文要求告訴ChatGPT,或者給它題目,讓它生成。 -
李?,B:“大家都以為我成了一個億萬富翁”
電影上映后期有各種爭議,我覺得這很正常,電影是與大眾建立分享、交流的媒介,當它在銀幕上與觀眾、與社會發生化學反應,自然會有不一樣的聲音。 我們僅是創作者,都希望能讓一切變得更好,但有時候一些地方覺得你在給我找麻煩。這也是很多地域一直發展不均衡、發展不起來的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如何去接納更多人的意見。 -
姓名里的生僻漢字, 困擾著6000萬人的日常生活
由于自己姓名里的生僻字無法在業務系統中顯示或正常處理,辦理銀行卡、駕照,報稅、報銷,甚至購買海外商品等這類其他人能輕松完成的事情,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道道關卡。 技術上的遺留問題意味著,76%的漢字都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無法輸入或顯示的生僻字。 -
從《鐵西區》到《青春》,王兵在影像世界探尋“開放性和公平性”
“實際上他工作的價值、作品的價值都遠遠超出了紀錄片的范圍,紀錄片只不過是一個方便之門?!? “不管有錢還是沒有錢,這個拍攝他一直在持續當中,不會說這段我開始工作了,那段該休息了,沒有的。我覺得他整個二十多年一直生活在他的紀錄片里面?!?/div>在快遞員、打工人與寫作者之間:“要是不麻木,根本扛不下去”
這一段生命歷程完全可以用時間與金錢量化。按平均工資和工作時長算下來,每四分鐘派出一個快件才不至于虧本。用餐時間太奢侈,他經常不吃午飯;小便成本1元,早上他幾乎不喝水。休息、思考、波折都會直接影響他的生計。 他非常認真地強調,自己是“寫作者”而非“作家”。他像在捍衛一種位置,不愿再為利益進一步犧牲純真之處。 他們表現的內容,他感受過;他曾經面對的困惑,作家們也面對過。他們沒提供答案,但他知道自己不再孤獨。萬瑪才旦往生:死亡是什么顏色?
在萬瑪才旦的引領下,“藏地新浪潮”為中國影迷津津樂道?!缃?,他在地平線上猝然隕落。導演辛爽談《漫長的季節》:我們在講一代人的一生是如何過來的
“之前的影視劇里呈現的東北的樣子,是我們想要規避掉的?!? “命運其實非常懸疑,你永遠不知道它下一刻會給你發什么牌?!?/div>專訪人類學家蕭鳳霞:在“華南”之外,還有一個更寬廣的“中國南”
她形容自己是一位“不安分的人類學家”,常常想要挑戰既有研究范式,在碑林、族譜、祠堂和村民的訴說中,尋找歷史與當下重疊的暗影,揭開掩藏在日常背后權力的呢喃低音。 “人家常常問我,你做了幾十年南中國的研究,為什么你現在跑到中東和非洲去了。我說沒問題的,對我來講中國不是一個固定的地方,而是一個過程,哪些過程最有意思、最有需要研究的地方,我就去哪兒?!? “人類學最要緊的就是培養同理心,了解和尊重他人……別讓界限定義你,應由你自己定義你的界限。這些都是讓我們可以被稱為人的最大公約數,可以達到這個境界的話,你的學術就有了普遍的感染力,這也是我從文學中悟得的道理?!?/div>萬瑪才旦:“能夠坦然面對,就是向死而生”
據多方信源確認,著名藏族導演萬瑪才旦于 2023年5月8日凌晨去世,享年53歲。萬瑪才旦1969年12月出生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先后畢業于西北民族大學、北京電影學院。2005年,他憑借長片處女作《靜靜的嘛呢石》受到影壇關注,并獲得第2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處女作獎。此后,他陸續創作了《老狗》《塔洛》《撞死了一只羊》等電影佳作,將真實動人的藏區經驗呈現給世界,亦攬獲了多個國際獎項。 萬瑪才旦是“作者電影”的踐行者,也是優秀的小說創作者。在電影世界,他堅持用藏語講藏人的故事,“以后的人從他的電影里能看到,21世紀的藏人是怎樣的”。 本文首發于2020年11月,現將舊文重發,以示紀念。專訪帕慕克:寫作一本人類面對瘟疫反應的百科全書
“當我們在大學授課,會談到什么是一個民族,有時候我們會說是共同的語言,有時候會說是共同的宗教,還有時候會說是共同的歷史,但或許也有一種分類的方式,那就是共同的痛苦。正是因為我們共享這一悲劇,盡管赫拉曼馬拉什和伊斯坦布爾之間有一千多公里,但我感到自己屬于他們,我覺得我有責任為這群受災的人們做些事情?!? (本文首發于2023年5月4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