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宅汽車為私人空間,智能設備不得妄為
智能電視能知道你看了什么電視節目,智能冰箱知道你買了什么菜,智能音響可能監聽你的聲音,智能門鎖知道你什么時候出門、什么時候回家,智能汽車知道你去了哪里,智能手表知道你的血壓、心率……這些信息都會被上傳到服務商處進行數據分析,然后根據分析結果向你推送廣告。當智能設備無所不在,人的隱私不復存在,每個人都成了透明人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30日《南方周末》) -
善待企業家是大智慧
如果賦予某種身份的員工群體某種強制性福利,同時要企業來埋單,那么,具有此種身份的員工兌現這一福利,意味著其用工成本上升、產出效率下降,在就業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企業基于“效率歧視”,會盡量避免使用他們 (本文首發于2023年3月16日《南方周末》) -
現實版“盲山”啟示:不能放過“丈夫”
目前的主要障礙還是是觀念上的:承認既成事實啦,孩子無辜、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啦。如果依據這些觀念而對所謂的“丈夫”網開一面,那就是對買家的強烈激勵,必然置廣大女性于更大的風險之中。有需求才有供給,扭轉錯誤觀念,首先對所謂的“丈夫”施以重刑,才是本與綱。本末必須厘清,綱舉方能目張。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23日《南方周末》) -
技術賦能,筑兒童保護之盾
湖州自動預警報告系統上線后,已經自動報告線索80余條,同比上升5倍。這意味著,以前絕大部分應該報告的案件沒有被報告。 (本文首發于2023年2月16日《南方周末》) -
個人及家庭養老是真第一支柱
個人與家庭養老,邊界清晰明確,因為自己要給自己養老,所以必須努力工作、積攢財富;就養老而言,生養子女也是一種投資。父母子女之間有親情,從而可以讓子女收入在本人消費、生養下一代與給父母養老之間的分配,趨于合理比例與均衡,總體上讓資源向下一代轉移,以利于家庭綿延與社會存續。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19日《南方周末》) -
“新冠確診險”遭遇花式理賠難:保險公司錯估形勢就能卸責嗎?
以今天的“后見之明”而言,有些保險產品顯然大大低估了奧密克戎病毒快速擴散、防疫政策根本性調整的雙重風險,風險評估與精算顯然出了問題,如果照保險合同誠實理賠就會面臨險種的虧損。為了減少與避免虧損,只能以各種手段推辭諉過、“花式拒賠”,盡量減少瞬間飆升的賠付壓力,避免“賠穿”的窘境上演。 -
“超額儲蓄”創新高,修復信心急不得
(本文首發于2023年1月5日《南方周末》) -
家庭共濟是大勢所趨
(本文首發于2022年12月8日《南方周末》) -
應解盡解、有序放開才能確保醫療資源物盡其用、不被擠兌
“一刀切”、層層加碼也會造成醫療資源難以獲得、虛擲與浪費。 -
奧密克戎致病力明顯減弱,優化防控措施水到渠成
防控措施靈活調整既合乎科學,也符合中央政策,還順應民意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