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21
鄱陽湖干旱下,江豚還好嗎?
此前3次科考結果揭示,長江江豚種群極度瀕危。2022年,開啟了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在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長江保護法施行后,江豚有著怎樣的變化?當前,鄱陽湖正值干旱,江豚又會遭遇怎樣的考驗?9月底,南方周末記者隨鄱陽湖段科考隊親歷了兩天的考察。 -
二十大代表劉丹:垃圾分類給城市服務行業帶來新機遇
環保類技術創新方向應該具備環保低碳化、集成系統化、數字信息化和人工智慧化特點。 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是每一位城市管理服務行業從業者的共同使命。 -
專訪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應對氣候變化,依靠的是落實,而不是口號
未來五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要牢牢把握碳市場作為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建立健全數據質量管理長效機制,逐步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進一步完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機制。 中方期待能與各方一起,將COP27打造成以“落實”為主題,以適應氣候變化和氣候資金為成果亮點的大會。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專訪生態環境部水司司長張波:統籌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推進美麗河湖建設
從國際比較看,我國水環境理化指標已與中等發達國家相當。但水生態環境保護還有不少明顯短板,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依然突出。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按照“三水統籌”的思路,力爭在“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上實現突破。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力爭在關鍵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突破。 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制修訂要做到既堅守底線,又考慮行業發展實際,合理設置過渡期,發揮標準引導和倒逼作用,努力實現保護與發展雙贏。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專訪生態環境部生態司司長崔書紅:期待新“框架”引領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變革
人與自然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退化和生物安全事件不受國家邊界的限制,任何一方的缺失或崩潰,都可能對全局產生巨大影響。 國際社會期待,COP15能像氣候變化領域的“巴黎峰會”那樣,通過制定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成為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下降趨勢的關鍵節點。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專訪生態環境部法規司司長別濤: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過去十年是我國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力度最大的時期。生態環境立法以環境保護法為統領,涵蓋水、氣、土壤等各類環境要素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生態系統,已基本形成了務實管用、嚴格嚴密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 過去十年生態環境標準建設快速發展,這是推進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的重要基礎。 推動將保障公眾健康理念充分融入生態環境管理策略,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將擴大到10-15個地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推動改革在法治的軌道上,向常態化、規范化、科學化轉變。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 -
親歷長江禁漁后首次江豚科考,在干旱的鄱陽湖尋找江豚
江豚在沒有捕食、沒有被驚擾的正常巡游狀態下,約每半分鐘出水呼吸一次。但科考隊員總能見到遠處的江豚隔幾秒就出水一次,甚至呈現跳躍,“其實這是一種高耗能的逃逸行為”。有些江豚甚至前往沙坑覓食,如果水位繼續降低,沙坑與江湖之間可能被隔斷,江豚將淪為困獸。 科考隊結束鄱陽湖考察的次日,鄱陽湖極枯水位長江江豚保護工作專題會召開,會議提到了補水、投餌、船舶降重、降速、做好應急救護準備等措施。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碳阻跡晏路輝:企業要更透明、更自信披露范圍三碳排放
“組織碳核算過程中,目前大多數企業披露范圍三排放,碳排放計算的活動數據主要依賴于行業平均數據而非企業自身運營的一手數據,這不利于企業作出正確決策?!? 范圍三核算必須更加透明,企業不僅需要披露有無核算范圍三排放量,還需要詳細披露范圍三排放量具體指標核算的程度。 -
科技互聯網企業的碳中和突圍與生意
國內科技互聯網企業除了讓自身實現碳中和,也希望用數字化技術改寫高碳行業的基因,找到新的增長點。一切還充滿挑戰和變化。 -
雙碳熱浪下的發展新動能
“雙碳”不單純是一個環保理念,這個關鍵詞帶來的變革,更描繪了中國未來幾十年新增長故事的底層邏輯。雙碳將促使整個社會發生系統性變革,既為各地帶來發展機遇,也在倒逼地方下定決心,解決隨之而來的挑戰。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