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主動救助開始:重疾家庭的被關注與突圍
“救助一個娃,點亮一個家?!备菲娇h副縣長張濤認為,“小鹿燈-愈見未來”兒童重疾救助公益項目的意義不僅在于幫助了孩子的經濟,更在于從精神上讓民眾感到,他們不是在單打獨斗,其身后有廣泛的社會力量能夠“借力”。 -
益周丨媒體質疑公益機構“疑云密布”;瀘定地震轉入過渡安置及恢復重建階段
周一看益周,本期熱點關注圍繞西安市善行公益慈善基金會(下稱“西安善行基金會”)的“疑云”攻防戰,在西安善行基金會就此前網易清流工作室報道的“澄清”后僅一天,新的報道不期而至,新的疑點也被提出,網友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究竟是“外來者攪合”,還是“遮羞布掀開”,可能還要“讓子彈再飛一會”。 -
災害響應:公益慈善發展需要長期理性捐贈者
重大災害事件一直是社會捐贈的重要觸發點,互聯網公益的發展更使得災害響應屢屢成為公眾參與公益慈善的爆發口。然而,公眾捐贈熱情有時候與公益慈善的專業邏輯產生差異,這一點在災害慈善中體現得尤為集中和突出。公益機構應開展持續的災害議題與理性捐贈相關的公眾倡導,互聯網募款信息平臺則應更多理解災害慈善議題,回到《慈善法》框架下制定規則。 -
267個鄉村兒童操場:鄉村教育與互聯網透明融合的公益樣本
具備里程碑性的突破,得益于前期便已嵌入公開透明因素的項目設計,規劃人員將操場劃分為一塊塊拼接地板后,每一塊地板都擁有特殊的編號和位置,借助自主研發善款追蹤系統,用戶捐贈時便能實現自動匹配。如此永久性“綁定”,實現了對公眾捐贈善款走向的實時追蹤。 -
安寧療護公益服務,實踐另一種生命尊嚴
安寧療護作為構建老齡健康友好社會的重要措施,近年來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始推廣。然而安寧療護在治療之外,更多的內容是為臨終患者和家庭提供陪伴、情緒支持等服務,這些是絕大多數社區醫療機構無法獨自擔負的。公益機構通過招募專業志愿者、進行安寧療護服務培訓,向醫院、社區持續派遣這些志愿者,能讓安寧療護的政策得以切實落實到具體的家庭和個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到來,為了讓安寧療護惠及更多普通人,還需要積極轉變公眾傳統的生死觀念,同時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 -
公益透明持續關注:“雙向奔赴”的“股東人”大會
“一枝獨秀”發展為“多點開花”,公益“股東人”大會誕生四個多月后,逐漸內化為互聯網公益透明機制的重要構成,其間發生的動態變化令人欣喜。綜合來看,這項面向公益透明的創新性嘗試,正在為破除公益與公眾的壁壘而努力,但未來是否保持持續性和較廣泛影響,仍需繼續觀察。 -
提升企業公益資源的使用效率,是第三次分配下的企業責任和擔當
過去20年來,無論是企業基金會數量、還是企業捐贈金額上,企業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方面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然而,簡單的“扶貧濟困”“給錢”,已經難以達到現代公益慈善的要求,尤其是隨著以慈善為導向的第三次分配成為國家基礎性制度安排,對提升公益慈善事業發展的質量開始提出了要求。提升公益資源的使用效率,探索更加豐富的公益實踐,企業投身公益慈善事業上可以做得更多。 -
南方周末中國公益品牌榜(2022)調研啟動
-
互聯網民企基金會側寫:老、中、新三代的使命與突破
如何看待企業基金會的特殊身份?怎樣梳理企業基金會在公益事業發展中的角色與路徑?我們試圖對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以下簡稱“騰訊基金會”)、北京美團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美團基金會”)、天津市新氧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氧基金會”)三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國互聯網民企基金會進行側寫,以此獲得一些答案。 -
凝聚“知食”力量,為兒童構建健康食物環境
“民以食為天”,這對于兒童青少年來說更為重要,因為充足的營養能夠為下一代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奠定穩固基石。據研究,中國6至17歲兒童超重肥胖率已躍升至接近19%,而超重肥胖兒童可能面臨認知、行為和情緒方面的困難,還可能受到歧視、難以融入社會、感到抑郁,學業也可能受到影響。導致兒童超重肥胖風險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人們飲食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食物環境的影響。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提出,需要兒童與家長用“知食”抵御環境影響,還需要政府機構、食品企業、營銷機構、社區、學校和家庭共擔責任,推動食物環境的改變,將兒童的需求置于首位,保障兒童獲得營養食品和健康未來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