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方舟沙龍丨互聯網公益該以何種視角,看待《慈善法》修訂的到來?
2023年3月21日,首期南方周末公益方舟沙龍在京舉行,會議邀請專家學者、行業機構、企業等多方參與,以“《慈善法》修訂對‘互聯網+公益’發展的新要求”為題展開討論。 -
互聯網公益丨微笑明天吳偉:互聯網公益對推動全民公益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
近十年來,互聯網公益讓中國的慈善事業從“少數企業、團體或者個人參與的慈善活動變成了人人參與的社會公益全民運動”,在微笑明天慈善基金會發起人、理事長,杭州市基金會發展促進會會長吳偉看來,數字技術驅動和科技向善的引導,讓我國互聯網慈善事業朝著更加成熟、更高效透明的方向發展。 -
互聯網公益丨李崢嶸:互聯網公益生態的構建需要不同平臺加入
中國互聯網公益所呈現的態勢正在向更具公眾價值、更有影響能力、更與生態交融的方向發展。其中,作為一個擁有信息高效分發和鏈接能力的平臺,微公益顯然是“人人公益”的中國互聯網公益圖景中獨特的組成部分。 -
兩會公益觀察丨張頤武:互聯網公益“中國樣本”值得全球來參考借鑒
“互聯網公益這個事真的很重要”,張頤武在接受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專訪時反復強調。對此他建議,要創造一套真正的信任文化,“有效的、真正的讓這些錢攤在陽光下”。 -
中國公募基金會官方網站觀察:在難開“門”的情況下關上“窗”
官方網站對于機構公信力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募基金會對于網站建設的作用認識不足,利用官方網站進行公益品牌營造和維護的組織能力發展仍然比較薄弱。 -
周如南:官方網站“重要性下降,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2020-2022年,由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國公益品牌榜,在公益品牌塑造方面進行了嶄新的詮釋。作為公益品牌榜調研信息的主要來源,公益機構官方網站仍是重要觀察對象。在實際調研中,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發現,隨著移動互聯網設備的普及,公益機構在官方網站建設方面的重視與投入都在下降,隨之也帶來了諸多不利于品牌發展的新問題,值得行業思考與討論。 -
孤獨癥在中國:心智障礙者家庭支持的方向與探索
-
土耳其地震:巨災面前“人人可為,更應人人能為”
地震生命救援的專業要求很高,投入成本也非常高昂,參與國際救援行動還要面臨更大的挑戰。近十多年來,中國民間應急力量通過參與國際救援不斷成長,國家相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應急慈善的發展。此次土耳其地震發生后,中國約有17支民間救援隊、近600人前往災區,是中國民間應急力量最大一次規模的國際救援行動。 -
公眾善念不容透支,網絡并非法外之地
-
慈善法修訂“未完待續”:還有“很高呼聲”但沒能寫入的建議
2022年12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修訂草案)》(以下簡稱“慈善法修訂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初次審議,這是慈善法自2016年頒布施行以來的首次修訂。此次修訂引發社會各界熱烈討論,多家公益業界機構與有關專家圍繞互聯網慈善、應急慈善、慈善信托等話題提出意見或建議。如今,慈善法修訂草案已經結束公開征求意見,不過該草案在多位受訪專家看來,還有很大的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