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在訴前解決“九龍治水”:最高檢第八廳廳長胡衛列談文保領域公益訴訟
目前文物保護主要依托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財產保護、英烈保護領域開展的,但是這三類保護方式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還不能滿足當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司法需求。 2022年8月30日,倒賣西周青銅編甬鐘民事公益訴訟案江西省九江中院開庭, 這是全國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第一案”。 -
獨立成章節,二十大報告首提“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另一創新之處,是首次提出了“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試點初期總能受到“靈魂拷問”,檢察官白靜談公益訴訟
試點剛開始,最難的就是向外界解釋公益訴訟到底要做什么?!笆裁词菣z察建議?”“為什么要給我們發?”“你們檢察院為什么管這個?” -
憲法學教授王鍇: 備案審查不再是“鴨子鳧水” 丨我這十年
在2017年法工委首次發布備案審查報告前,由于國內的案例少,總得選用國外的例子,而現在,“光是我們自己的案例都講不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從“小年輕”到“活化石”,法學家98歲時看到民法典通過丨我這十年
參與過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專家組成員中,唯有他還健在。作為個人,金平一直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值得被反復述說。但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又覺得有一種必須去講述的責任感。 -
非律師辯護人,權利如何保障?
非律師辯護人有存在價值,應當建立低于律師的資格準入門檻,加強對這一群體的規范化建設。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金銀花”商標宣告撤銷,部分敗訴企業開始索賠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信息化水平較低,“很多公告文件都是紙質版。此外,當時行政審批的管理比較混亂,在首次轉讓之時,有關部門可能沒有仔細查詢商標的權利狀態”。 碧麗公司的代理律師陶國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律師團隊目前在做準備工作,將于下周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很多企業擔心即使官司打贏了,錢也要不回來,而且還有律師費和訴訟費” -
公安部原副部長孫力軍被判死緩,終身監禁
-
傅政華一審被判死緩
-
倒賣西周青銅編甬鐘的罪與罰,可移動文物公益訴訟第一案落槌
這起案件具有兩點突破性意義,“第一個是從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到可移動文物的公益訴訟的突破,第二個是從行政公益訴訟到民事公益訴訟的突破?!? 長期以來,文物保護領域的民事公益訴訟似乎處于“無人問津”的尷尬境地。司法機關對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的態度也比較謹慎,此前不少破壞文物的行為只能通過環境公益訴訟進行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