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流行情緒:“松弛感”為什么被熱議?
很多人面臨的就是現實層面的威脅、不安全,當他處在這樣一個不可調和的結構中,他想松弛,是挺難的。
所謂的順勢而為,你要理解現在的勢是什么,然后根據它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和生存意義。比如從主流凝視中擺脫出來,找到自己的位置,你最有質量的生命體驗,必然是偏離了系統后重新回歸的那個地方,它會一直變化。
責任編輯:李慕琰
松弛感的討論最初源于一位博主分享的旅行見聞,一家人出游時遇到突發情況后不緊不慢的松弛狀態,意外成為網絡熱議的話題。
如果討論2022年的年度詞匯,“松弛感”應該有一席之地。
這個詞進入大眾視野,是從一位博主發帖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開始的。這位博主全程目睹了一家人趕飛機出游,臨登機才發現孩子的證件過期,上不了飛機。家人沒有互相責怪,而是由媽媽跟著孩子折返回家。其他能夠登機的家人,又因為行李都掛在媽媽名下,必須把行李卸下退回,這家人也完全沒有著急,只是打電話叫人來取行李,然后郵寄出去。整個過程,一家人呈現出來的狀態非常松弛。帖子發出后,點贊46.1萬次,轉發4.6萬次,評論超過一萬條。
很快,關于“松弛感”的討論就在各類綜藝節目中蔓延開來:《歡迎來到蘑菇屋》中,幾位“過氣”選秀明星的松弛感讓他們重新翻紅;《向往的生活》中,嘉賓許知遠呈現出的松弛感,讓他大獲好評;許知遠在《十三邀》中,還專門與何多苓討論過松弛感。何多苓說起,他看過鋼琴家傅聰的書里寫,他和郎朗握手,郎朗的手像是沒有骨頭,這是鋼琴家最羨慕的手,柔若無骨,看似軟綿綿,但是只要發力,唰一下就上去了?!澳阋怯驳?,就什么都干不成?!焙味嘬哒J為,“每一件事情都必須‘松’才做得好?!?/p>
到底什么是松弛感?松弛感真的重要嗎?南方周末記者就此采訪了資深執業心理咨詢師崔慶龍。崔慶龍自2021年5月開始,持續在微博上分享心理學相關知識,對時代情緒的解讀有相當的個人見解,在網絡引發了廣泛共鳴。
“很多人已經丟失這種狀態很久了”
南方周末:“松弛感”最開始流行是一則帖子,關于一家人趕飛機遭遇突發情況后不慌不忙,讓人感慨他們身上的松弛感。你當時怎么看網絡上這些討論?
崔慶龍:我覺得好像和當下普遍大家都很焦躁的狀態形成了一個強烈反差,這是我當時的第一感覺。我從這個點了解到一個信息,就是很多人已經丟失這種狀態很久了。如果它是一個日常的、稀松平常的體驗,你根本不會對那樣一個畫面感到好奇,那是你也有的狀態。但是大家把它當成一個現象討論,說明大家就不在那個狀態中。
南方周末:你怎么理解松弛感?
崔慶龍:它相當于把多種正向的情緒,用松弛感這么一個詞來歸納或概括了。你在說松弛的時候,我想那就是一個很放松的,很安寧的,沒有焦慮的,平靜的,慢節奏的,無憂的,自然而然的狀態。我覺得松弛感就是概括了這些不同的,不管心理還是身心層面都很放松的狀態。
南方周末:不松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崔慶龍:有環境因素也有個人因素,我認為當下階段的不松弛,環境因素占大多數。從本質上來講,一個人的所有體驗,都是個人屬性對環境屬性做出的獨特反應。
如果一個人在大多數人都可以松弛的環境卻無法松弛,這時候我們再把目光轉向個人因素。從心理發展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的松弛感,取決于他在成長環境中攝入的大部分情緒體驗是什么。想象一個孩子和養育者的互動過程,當養育者帶著某種情緒狀態出場的時候,孩子也會接收到那部分東西。人與人之間會構建起一個體驗層面的主體間場,在場內的每一個人,都分享著兩個人共有的東西。就好比一個很焦慮的母親在哄孩子,她那種焦躁感不需要言語就能傳遞出去,如果這一互動過程一直重復,這些情緒就會被孩子內化,變成孩子無法松弛的部分。從當代發展心理學中母嬰互動的理論去講,互動調節的方式最終會變成自我調節的方式,也就是你在關系中重復納入的他人經驗,最終會變成自己的經驗。
南方周末:從源頭上講,什么樣的原生家庭能夠對松弛感的形成產生正向的影響?
崔慶龍:就是我們常說的安全型家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