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顧彬:不會拉丁文、不會中文,能理解世界嗎?
今天,在外國到處都是譯者在機場、火車站、文學中心等中國作家,所以他們覺得不需要學外語,外國人該學中文,就省事兒了。
好的作品是一個世界,我們譯者不能什么都挖掘出來。連作家最后都不清楚他寫過什么,別問他,他不會回答我們的問題,我們經常比他更了解他的作品。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劉悠翔
顧彬,1945年生,波恩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汕頭大學特聘講座教授。青年時代先后在明斯特大學、維也納大學、波鴻大學學習神學、哲學、漢學及日本學,并于1973年獲波鴻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先后任教于波鴻大學、柏林自由大學。1985年任德國波恩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文系(現代漢學方向)教授,其后任該學院主任教授及院長。主編有十卷本《中國文學史》(德文),撰寫了其中的《中國古典詩歌史》《中國古代散文史》《中國古典戲曲史》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翻譯了六卷本《魯迅選集》(德文)等書;翻譯、撰寫了十卷本《中國古代思想家叢書》(德文),包括《論語》《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大學·中庸·孝經》《孔子家語》《列子》《韓非子》《墨子》,以及大量的子》《韓非子》《墨子》,以及大量的中國當代詩歌作品。
德國漢學家顧彬(Wolfgang Kubin)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1945年12月17日,他出生于納粹覆滅后百廢待興的新德國,故鄉在下薩克森州的策勒市,這個年份,被意大利電影導演羅西里尼稱為“德意志零年”。
1974至1975年,不滿30歲的顧彬第一次來到中國,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進修漢語。早在1968年,他便開始與中國結緣,這一年,顧彬放棄了神學,轉入維也納大學改學中文及日本學,博士學位論文題為《論杜牧的抒情詩》。1981年,顧彬在柏林自由大學通過了教授資格論文《空山——中國文人的自然觀》,幾年后來到波恩大學執教,1995年開始擔任波恩大學漢學系主任教授。退休后,他先后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汕頭大學擔任特聘教授。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德語世界的詩歌翻譯最高獎——約翰·海因里?!の炙躬?,意味著中國官方和德國文學界的雙重認可。
顧彬是向歐洲介紹中國文學的主要漢學家之一,曾主編Drachenboot(《龍舟》)、Minima Sinica(《袖珍漢學》)、Orientierung(《東方學》)等多本德文雜志。2002年,他開始主編德文版十卷本《中國文學史》,撰寫了其中的《中國古典詩歌史》《中國古代散文史》《中國古典戲曲史》《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他還翻譯、撰寫了德文版十卷本《中國古代思想家叢書》,翻譯了德文版六卷本《魯迅選集》,以及梁秉鈞、翟永明、歐陽江河等詩人的作品。
但中國讀者最為熟知的,是顧彬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的“驚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