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長江禁漁后首次江豚科考,在干旱的鄱陽湖尋找江豚
江豚在沒有捕食、沒有被驚擾的正常巡游狀態下,約每半分鐘出水呼吸一次。但科考隊員總能見到遠處的江豚隔幾秒就出水一次,甚至呈現跳躍,“其實這是一種高耗能的逃逸行為”。有些江豚甚至前往沙坑覓食,如果水位繼續降低,沙坑與江湖之間可能被隔斷,江豚將淪為困獸。
科考隊結束鄱陽湖考察的次日,鄱陽湖極枯水位長江江豚保護工作專題會召開,會議提到了補水、投餌、船舶降重、降速、做好應急救護準備等措施。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受干旱氣候影響,江豚集中在狹窄的深水航道,大型船舶絡繹不絕。
“發現江豚!一頭,距船200米,離岸300米,角度30度!”右船頭緊握望遠鏡觀察湖面的觀察員突然大聲吼道,試圖蓋過科考船發動機隆隆的巨響,身后的記錄員奮筆疾書。
順著科考隊員目視的方向,一顆芝麻大的黑色圓點倏的一下浮出水面,不到一秒鐘就沉入水中,隔了不到10秒鐘,又在距上個出水點約40米遠的地方一閃而過,一共出水三四次,便再難見到身影。
2022年9月底至10月初,來自全國的120名科考隊員,走遍了1600公里的長江干流、洞庭湖、鄱陽湖以及未通航支流的所有水域,只為了同一件事——摸清長江江豚和棲息地的現狀。
這是繼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江豚是我國國家一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屬于長江中特有的淡水鯨豚類動物,是評估長江生態系統狀況的指示物種。
此前3次科考結果揭示,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分別為約1800頭、約1040頭、約1012頭,種群極度瀕危。20世紀90年代,長江干流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2550頭。
不過2022年的第4次長江全流域江豚科考,人們有理由充滿希冀。2021年,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實施、長江保護法施行,這條養育了4億人口的大河開始休養生息,江豚的棲息地環境正在好轉,但不容忽視的是,對于江豚這種妊娠期比人類還長的哺乳動物而言,談數量增加可能還為時尚早。
鄱陽湖江豚數量約占種群總數量的一半。9月28-29日,當科考隊員在此調查時,湖泊正遭遇考驗。2022年9月23日,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升級發布干旱紅色預警,鄱陽湖星子站水位跌破7.11米的歷史極值,湖泊水域面積縮小了近九成。
南方周末記者隨鄱陽湖段科考隊親歷了兩天的考察,科學家們發現江豚在鄱陽湖的分布情況明顯改變,開闊但水淺的湖區難覓豚影,狹窄但水深的水域成為了江豚的庇護所,但庇護所的環境復雜,包括水位再降低就與外界隔絕的沙坑和船舶川流不息的航道。
擱淺、食物匱乏、噪聲等人類活動干擾都將在漫長的枯水期伴隨著江豚。與此同時,岸上的人類也已做好伸出援手的準備。
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全面實施。
觀豚不易
在人類面前,野生動物總是膽怯且善于隱藏的,江豚也不例外。
靠肉眼發現江豚并不容易。它們很少出現在科考船一百米范圍內,出水高度不高且換氣速度很快,黝黑色的皮膚在環境中并不顯眼。太陽照在湖面上,水面波光粼粼,盯的時間久了,新手不僅眼睛干澀發疼,還常常會將遠處泛起的水花誤認為出水的江豚。
參加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