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眼科醫生陶勇:愿天下無盲丨我這十年

      我認為最有利的改革措施是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過去,像眼科等門診專門有個號叫“拿藥號”,患者不看病就只是來拿藥,現在患者只要去社區醫院就可以拿藥了。

      最卡脖子的還是在于原創性不夠,我們的設備和技術主要靠引進和國產替代,接下來的十年,對于眼科而言,應該是逐漸從“跟跑”進步到“領跑”的過程。

      當醫生一定不能怕困難,要勇于挑戰疑難雜癥,這樣的科研工作才有實用價值,這樣的創新才能服務于病人,才具有市場落地的可能性。

      年輕醫生是生力軍,不僅要讓他們傳承上一輩的醫療嚴謹細致的作風,而且要想辦法給他們營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踏實專心地留在醫療隊伍,為醫學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曹海東

      陶勇。 (農健/圖)

      27歲,北大醫學部博士畢業;36歲,成為首都醫科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導;40歲,成為葡萄膜炎知名專家。在一名眼科醫生最年富力強、最能為患者帶來光明和希望的年紀,卻因一起轟動全國的暴力傷醫事件墜入人生至暗時刻。

      他就是陶勇。在《目光》一書中,陶勇這樣回顧那場生死邊界的考驗: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死亡邊緣掙扎,他并沒有什么不同,當他從醫生變成患者,對患者心態和醫患關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從醫的使命也更加地堅定,不能因為他人的扭曲而扭曲了自己。

      2022年是陶勇從醫的第二十年。他身上有很多標簽:葡萄膜炎與眼底病專家、博士生導師、作家、公益人、創業者、互聯網大V,但他依然充滿熱情穿梭在擁擠的病房,和世間的病痛、難過、焦慮一一對抗。

      當醫生之后,陶勇發現病人不會照著醫學教材生病,現實中的病癥遠比教科書上的案例要復雜。談及將葡萄膜炎這種疑難眼病作為科研方向,陶勇表示,葡萄膜炎患者通常都家境貧寒,因為眼睛的炎癥反復發作,到處求醫問診,但國內主攻葡萄膜炎的醫生非常少,患者在絕望和希望中不斷徘徊的那種痛苦,帶給他很深的觸動。

      陶勇眼里,近十年來,伴隨諸多醫藥衛生事業改革進程,中國眼科診療技術不斷發展,為4000萬眼底病患者帶來希望。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眼底疾病發病人數還會不斷上升,如何更好地培養眼科醫生人才梯隊,推進分級診療制度,提升本土醫藥設備的原創性突破,是醫學界和全社會共同面臨的挑戰。

      老齡化加劇眼底疾病發病率

      南方周末:中國眼底疾病的現狀如何?和十年前相比,有什么變化?

      陶勇:十年來,中國眼底疾病的發病患者人數明顯上升。

      北京和河北邯鄲等地都做過比較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調查,眼底疾病發病率呈明顯上升的趨勢,主要原因在于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老齡人口規模擴大。以老年黃斑變性為例,這種眼部疾病在45歲-85歲這個人群患病率高達8.69%,也就是說10個中老年人里面就有將近1個老年黃斑變性患者,而且當人口平均壽命越長,它的發病率就越高。

      同時,中青年群體眼底疾病發病率也在上升,因為近視的人越來越多,近視正是許多眼底疾病發病的主要原因。例如,近視群體發生視網膜脫離的概率是非近視群體的40倍。

      因此,近年來國家也越來越重視眼底疾病的預防和診療。國家衛健委發布《“十四五”全國眼健康規劃(2021-2025年)》指出,要推動眼科醫療服務體系高質量發展,加強重點人群重點眼病防治。

      南方周末:這十年里,中國眼底疾病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木易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