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如何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從成為區域性貨幣入手”

      我們的企業去了東盟,銀行就會跟過去,人民幣自然也會在東盟國家獲得廣泛應用。在這些地方產生真實的投資需求,這才是一個貨幣國際化的正常路徑。

      亞洲各國完全有可能在區域經濟體內形成自循環,由此產生區域性的主導貨幣。

      一些投資者,尤其是國家主權基金都在加大配置人民幣資產,這就使得人民幣成為一個比日元更具投資價值、更被廣泛持有的幣種。

      在人民幣匯改的問題上,一個是時間的選擇,一個是開放和管制的組合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謝艷霞

      (小塵4x/圖)

      2022年全球外匯市場受美元連續強勢加息沖擊,各國貨幣遭遇不同程度貶值,相對堅挺的人民幣,逆勢獲得國際市場青睞。

      根據央行10月9日發布的最新數據,2022年1—8月,我國銀行代客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為27.8萬億元,同比增長15.2%,跨境交易總額中,有49.4%都在使用人民幣。

      此外,9月23日央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下稱報告)顯示,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于2021年12月提高至2.7%,超過日元成為全球第四位支付貨幣(前三為美元、歐元、英鎊),2022年1月進一步提升至3.2%,創歷史新高。

      哪些地區和領域的人民幣使用最活躍?很可能是東盟。中國人民銀行南寧中心支行發布的《2022年人民幣東盟國家使用報告》指出,借《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經貿合作深化之力,人民幣在東盟使用逆勢上揚。2021年中國-東盟跨境人民幣結算量4.8萬億元,同比增長16%,10年來增長近20倍。

      上述報告提出,要“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但俄烏戰爭、美元升值等為這一目標帶來新挑戰。

      南方周末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肖立晟,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孫立堅和上海交通大學金融研究院副院長、浙商銀行原行長劉曉春,一起探討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與未來。

      國家間貿易為何越來越多使用人民幣?

      南方周末:俄烏戰爭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間貿易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肖立晟:對中國無疑是一種好事。企業多了一種貨幣選擇,降低了外匯風險。如果全球產業鏈條的上游使用了某種貨幣,這對于它的中下游來說也多了一種貨幣選擇,也可以選擇人民幣的。

      從目前一些國家使用人民幣交易的動機來看,主要是把人民幣當作美國制裁下的替代品,如果制裁長期存在,人民幣使用量會在部分區域快速提升,有助于人民幣更廣泛地使用,但很難完全替代美元。如果企業只在產業鏈的某一個環節使用人民幣交易,反而會增加它的交易成本,因為可能它的進出口貨物計價貨幣是人民幣,但是貿易信用證和海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