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黨的二十大開幕在即。十年回望,我們奔赴在一條怎樣的路程?以“大變局”筑底,以“百年未有”縱深,每個人都在路上,每個人都在局中。
值此時刻,南方周末推出特別報道《我這十年》,選取十年來推動、見證、親歷時代的典型人物,講述他們與我們共同走過的旅程與風景,記錄下那些對中國當下及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變革。
值此時刻,南方周末推出特別報道《我這十年》,選取十年來推動、見證、親歷時代的典型人物,講述他們與我們共同走過的旅程與風景,記錄下那些對中國當下及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變革。
我這十年
-
我這十年丨南方周末特別策劃
-
從“小年輕”到“活化石”,法學家98歲時看到民法典通過丨我這十年
參與過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專家組成員中,唯有他還健在。作為個人,金平一直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值得被反復述說。但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又覺得有一種必須去講述的責任感。 -
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參與醫改先行的風雨十年丨我這十年
有一次,西北某省的學習團隊到三明,徐志鑾建議對方,醫改的第一步就要砍藥價,“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群眾立即直接受益。普通群眾沒有獲得感的改革,就是自娛自樂”。 -
烈士后代李祖芳:“紅軍的一天”助脫貧丨我這十年
面對大學生,李祖芳會講紅軍在壩上村吃紅米飯南瓜湯的故事。面對干部,李祖芳往往講爺爺李筱甫任“紅軍大管家”期間秉公處事的故事。 井岡山成了“精準扶貧”戰略啟動后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定貧困縣。 -
在太空“從北京朝天津投籃”丨我這十年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圓滿完成“太空之吻”,中國首次月壤采樣成功返回。女兒知道后,在學校驕傲地跟同學們說,“我媽媽是去月球挖土的”。 -
全職三孩爸爸鄧可:過去十年,對生育政策帶來的變化感受最明顯|我這十年
《職場人婚育生活狀態洞察報告》顯示,北上深等城市男性愿意當全職爸爸的占比為37.76%。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小城紀檢干部陸勇: 吃下容錯 “定心丸”,5年30人免追責丨我這十年
“哪些錯誤可以犯、哪些錯誤不能犯,哪些責任可以免、哪些責任必須擔,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首屆新高考考生章歐寧:學會了隨時提前規劃人生|我這十年
新高考的設計就是為了根除“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文理偏科又缺失個性”三個老大難問題。浙江作為首批試點地區之一,在爭議中艱難啟動改革。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憲法學教授王鍇: 備案審查不再是“鴨子鳧水” 丨我這十年
在2017年法工委首次發布備案審查報告前,由于國內的案例少,總得選用國外的例子,而現在,“光是我們自己的案例都講不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數字游民阿德: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自由職業者丨我這十年
馬蜂窩發布的《2021年中國旅居度假白皮書》顯示,超六成的受訪年輕人渴望成為辦公地點不固定的數字游民。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基層計生工作者楊理平:計生協的昨天與今天|我這十年
楊理平印象中,“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的兩年,街道范圍內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比較高漲,到后來進入“三孩”時代,年輕人的生育率則沒有明顯攀升。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眉山天府新區鄉村振興局局長徐遠謀:要讓農村留得住人丨我這十年
如何讓農民愿意回到農村,愿意種糧食,是徐遠謀和同事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眼科醫生陶勇:愿天下無盲丨我這十年
我認為最有利的改革措施是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過去,像眼科等門診專門有個號叫“拿藥號”,患者不看病就只是來拿藥,現在患者只要去社區醫院就可以拿藥了。 最卡脖子的還是在于原創性不夠,我們的設備和技術主要靠引進和國產替代,接下來的十年,對于眼科而言,應該是逐漸從“跟跑”進步到“領跑”的過程。 當醫生一定不能怕困難,要勇于挑戰疑難雜癥,這樣的科研工作才有實用價值,這樣的創新才能服務于病人,才具有市場落地的可能性。 年輕醫生是生力軍,不僅要讓他們傳承上一輩的醫療嚴謹細致的作風,而且要想辦法給他們營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踏實專心地留在醫療隊伍,為醫學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浙江“民宿村”村書記蔡明福: 鄉村旅游業的受益者丨我這十年
早在1998年,蔡明福就進入了村兩委,他記得,那年整個村的收款收據全加起來還不到9萬元,而現在,這個數字得翻上百倍,達到千萬。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