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電腦字體“印刷”到城門之上?古城保護豈能兒戲
一座西北大城的幾個門,既不用今人寫,也不集古人字,而去選擇美觀全無的印刷體,著實匪夷所思。后來得見設計圖紙,原來設計師制作圖紙之時,大約覺得隸書比較“古”,加之方正字庫又是設計師電腦標配,想當然地選擇了方正隸書作為示意。設計圖紙過審之后,因為沒有備注門匾只為示意圖,執行者完全依樣畫葫蘆執行設計圖紙,于是找到與示意圖完全一致的印刷體,機器雕刻,懸于數百年古城垣上。
責任編輯:陳斌
我常在中國各地尤其是西北行走采風,積累了一些個人觀察與感受。
就談一下各地孑遺的古代城垣吧,雖然已經達成了也是文物的共識,雖然已經開始逐步保護修復,但我感覺各地似乎依然保持著與當年拆除城垣同樣的實用主義心態。城垣可以御敵防賊,保留;城垣阻礙城市建設,或者城垣包磚可以建房,城垣夯土可能肥田,拆除;城垣可以旅游開發,重建。
可以稱之為:保護為輔,利用為主。
這樣的現實主義考量并非沒有道理,畢竟對于城垣這類保護修復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野外文物,沒有可資利用的旅游開發項目,確實也較難以獲得原本不多的文物保護資金。保護為主也好,為輔也好,能夠得到保護,總好過任憑風雨剝蝕,逐年傾圮。
問題在于,為輔的保護是否能夠落在實處?過于實用主義的開發性保護,或難免也因實用主義對于保護工程偷工減料,只開發不保護,甚至以保護之名,行破壞之實。各地旅行經年,得見不少類似案例。
宏觀角度較易觀察到的問題,最常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