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有沒有突破底線,可待司法厘清丨快評
如果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能夠讓普通人聯想到現實事件的當事人,而且會讓人們對當事人產生誤解,降低對其人格評價,那這樣的文學作品,就可能侵犯現實中人物的名譽權。
責任編輯:陳斌
近日,法律題材電視劇《底線》火了。這部貼近現實的電視劇,一開播就在不少平臺的收視率排行榜上成績優異,也贏得了諸多好評。
《底線》一劇中有不少劇情以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真實案件為原型,比如閨蜜被分手男友刺死的江歌案,南方周末此前率先報道的于歡刺死辱母者案,還有發生在長沙的用戶因為司機“偏航”而跳車身亡的貨拉拉案,等等。
在贏得大量關注的同時,《底線》對部分熱門案件的改編,也引起了部分案件原型的注意。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10月1日,貨拉拉案當事司機周陽春發聲,認為《底線》中改編自自己案例的案件,捏造了很多與事實情況不符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