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步入一個人工智能無所不在的時代,AI被應用于繪畫、方言保護、照片修復等多個領域。與此同時,人們的疑惑與期望也相伴而生:AI技術經由人類創造,本應更好為人服務,但也帶來各種問題。未來AI技術究竟會走向何方?
AI前沿
-
當AI學會畫畫,畫師們該感到害怕嗎?
“做了幾幅之后我就傻了,沒想到機器真的能看懂我的指令,還能給出相應的圖像?!? 不少畫師公然批評用AI生成作品的人,認為“這樣不道德,應該讓藝術家來做”,對于AI生成的作品本身,則表示“細看是一堆垃圾”。 -
AI搶救方言:“鄉音未改”將成永恒
“如果不能有效保護方言,我們將永久失去完整記錄人類文化遺產的機會?!?援鄂期間,“武漢話轉普通話”功能使用次數達到七十多萬次。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日《南方周末》) -
AI“復活”逝者:愛,死亡和機器人
他向外公更新了十年來錯過的家庭大事件,比如表弟考上了大學,外婆的身體很好,家里人都過得很好,大家很想念他。外公回復說,“我很開心,真為你們感到驕傲”。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
AI寫小說將取代人類?“我是來說服你不要擔心的”
“人們創作故事時會有習慣的故事走向和思維定式,當AI給出不同的走向后,這些奇怪的想法,你會發現很有趣也很有創意?!? (本文首發于2021年6月24日《南方周末》) -
AI攔截自殺: “生命是最大的倫理”
社交網絡陌生化、虛擬化的時空特性,為悲觀厭世者提供了傾囊傾訴的場所,也讓救援行為意外獲得可貴的緩沖余地。 -
AI研發流感疫苗,更快、更有效
AI研發流感疫苗的時間也比傳統疫苗快了2.7倍,且能夠從大數據中預測未來會流行什么種類的病毒,這意味著未來可以利用AI生產出更有效的疫苗。
共話AI
-
AI為何對得很高級、錯得很離譜?數理邏輯、常識感與心靈
有專家認為這是機器缺乏常識感的表現,類似情況在人類身上也存在,譬如:有些某一領域的頂尖專家,在超越自身專業領域的其它事情上,往往表現得極度無知和愚蠢,甚至連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 (本文首發于2022年6月9日《南方周末》) -
“雞同鴨講”好無奈,普及AI客服還得從長計議
一旦遇到緊急狀況或突發情況,當用戶想要尋求人工客服幫助時,往往是“百呼而無一應”,這樣很容易給用戶造成損失。 -
AI正在砸公務員的“鐵飯碗”?
人工智能沒有自身利益,立場絕對中立,也沒有情緒波動的干擾,不折不扣地執行由法律法規轉化而來的算法,大眾心目中的完美公務員不過如此 -
來說說看|換臉軟件刷屏引發隱私泄露擔憂,AI換臉該被禁止嗎
來這里,亮出你的觀點,馬上送你上熱評 -
當AI讀片能力勝過頂尖名醫團隊
由25位頂尖高手組成的人類團隊挑戰AI的影像讀片能力。在診斷腦腫瘤上,AI正確率87%,人類只有66%;在腦卒中診斷上,AI正確率83%,人類只有63% -
AI大潮,檢驗科醫生或首當其沖
從全世界來看,醫生都是一份不錯的職業,至少工作穩定;在我國,公立醫院占絕大多數,醫生,尤其是有編制的醫生,只要不犯大錯,一般可以在一個單位干上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