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視野下的“大廠同年”:抱團爭利是人類天性
所謂的“抱團”是人類天性,是任何強制手段也無法消除的自然現象。而至于個體“抱團”是有利于還是有害于特定的組織機構或社會,則是由激勵機制和價值導向所決定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陳斌
近期,一場關于“大廠同年”的爭論,引發廣泛關注。某互聯網大廠中層管理人員在進入企業后的培訓中,結識了目前團隊中的大部分成員。他們在培訓中得以相識相知,清楚各自的潛力和能力,進而組成團隊共同打拼。
一部分網民認為,這種利益共同體是高效的工作團隊。另一部分網民則認為,這種由“同年”“同門”關系而形成的利益共同體天然具有爭權奪利、山頭主義的特性,是拉幫結伙的職場毒瘤。
其實在歷史上,這種由“同年”“同門”組成的利益共同體,也是一種相當悠久的傳統,能帶給我們相當多的啟示。
在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恢復科舉制度的目的之一,是打擊朋黨政治,但他忽略了科舉制度本身也是抱團搭伙的溫床。既然科舉是躋身新貴的唯一途徑,“新貴”和“預備新貴”也就自然而然將科舉作為彼此識別、認同和聯系的集體意識?!?/p>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