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聚焦
-
中國式現代化之路,一圖看懂
-
黨的二十大主席團舉行第三次會議 習近平主持會議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第五場記者招待會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第四場記者招待會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第三場記者招待會
-
黨的二十大主席團舉行第二次會議 習近平主持會議
-
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分別發來賀信,熱烈祝賀中共二十大勝利召開
-
快來打卡!二十大報告中的新表述新概括新論斷
-
國家發改委:有人認為中國要搞自給自足,這是誤解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第二場記者招待會
-
習近平參加黨的二十大廣西代表團討論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第一場記者招待會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 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
聚焦二十大報告,這些提法引人關注
-
二十大報告金句
-
一圖速覽二十大報告
-
“數”讀二十大報告
-
直播回顧: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今日開幕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常務委員會成員名單
-
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成員名單
-
黨的二十大主席團舉行第一次會議 習近平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
-
黨的二十大舉行預備會議 習近平主持會議
-
直播: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發布會
-
人民日報任仲平文章:十年砥礪奮進 繪寫壯美畫卷
-
二十大新聞中心將舉辦5場記者招待會、5場集體采訪
-
出席黨的二十大代表團全部報到
-
黨的二十大將于16日在京舉行 廣播電視新聞網站現場直播
-
黨的二十大新聞發布會定于10月15日16時30分舉行
-
黨的十九大以來大事記
-
中共中央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 征求對中共二十大報告的意見 習近平主持并發表重要講話
-
京外二十大代表團陸續抵京
-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七次全體會議公報
-
掌握歷史主動,凝聚奮進偉力
-
肩負光榮使命 勇擔歷史重任——黨的二十大代表誕生記
-
中央組織部負責人就黨的二十大代表選舉工作情況答新華社記者問
-
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全部選出
報告解讀
-
“高質量發展”定語為何改變?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當務之急”
不管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歐洲人,都得吃飯、喝水,這就是普遍性。所以說,中國式現代化的普遍性是什么,就是得尊重人類社會的一般規律,我們也得搞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市場化、法治化等內容。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過去我們一直常說的概念,“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則更簡約、有針對性。 “高質量發展”的定語,從“我國經濟”變成了“我國”,也就是說,高質量發展已經拓展到方方面面了,各行各業都提出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
“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寫入二十大報告:將更具公共福利色彩
彭希哲強調,無論政策如何制定,都沒有必要把“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的目標限制在“提升生育水平”上,應該把它理解為中國人在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時應當享有的公共福利。 -
努力在訴前解決“九龍治水”:最高檢第八廳廳長胡衛列談文保領域公益訴訟
目前文物保護主要依托是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國有財產保護、英烈保護領域開展的,但是這三類保護方式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還不能滿足當前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司法需求。 2022年8月30日,倒賣西周青銅編甬鐘民事公益訴訟案江西省九江中院開庭, 這是全國可移動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第一案”。 -
獨立成章節,二十大報告首提“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另一創新之處,是首次提出了“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把教育、科技、人才連在一起談”:二十大報告里的教育關鍵詞
在此前的黨代會報告中,教育往往與民生相關。而在二十大報告中,教育則與科技和人才培養相關,并且在報告中的次序,也排在民生之前。? -
專訪張文魁:如何理解“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相提并論?
增強國內大循環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應該成為下一步發展議程的一個重要議題。 中央第一次把“量的合理增長”寫入黨代會報告,意味著我們必須穩住經濟增長速度,使速度和質量相互促進。 在國際局勢日益復雜的環境中,擴大制度型開放,表現出一種勇氣。 -
雙循環、制度型開放、實體經濟,余淼杰解讀二十大報告中的經濟關鍵詞
?“三新一高”(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已經成為指導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綱領性方向。 “雙循環”首次在報告中出現,這說明“雙循環”已經成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個最主要的抓手。 “中國的經濟結構還必須以實體經濟為主。在全球的產業鏈上,中國還處于一個世界工廠的地位?!?/div>代表故事
-
72歲黨代表王蘭花:退休只是志愿服務的起點
只要我們把活干了,群眾不會忘記我們。 -
伊瑪堪傳承人盧艷華:賡續東北漁獵民族的說唱絕學
“伊瑪堪是赫哲族僅存的活的歷史教材,如果你想了解赫哲族,就要從赫哲族的伊瑪堪開始?!?/div>02:19背著吉他的李娜倮代表:用歌聲擁抱幸福、擺脫貧困
這位身著民族服飾,背著一把大吉他抵京的黨的二十大代表,名叫李娜倮。她來自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在過去數年間,她用歌曲創造出了自己的幸福、用歌曲帶領村民們擺脫了貧困。02:15二十大代表風采:海天之盾,香江衛士王海旭
防空分隊快速精準識別責任區內空中目標,擔任這次演練指揮員的就是駐香港部隊某隊分隊長王海旭。救援九百余次,防災普及七百余場,甘肅藍天救援隊隊長於若飛談救援
“救援隊的志愿者堅持尊重生命的原則,和贊助、金錢之類掛鉤的話,也許本來能救回來的命就救不回來了”。 干了十年救援,於若飛已經養成職業病。每當電影或者電視劇出現了救援現場,“可能別人都被那個現場感動得痛哭流涕,我會一直盯著救援畫面挑錯誤”。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20日《南方周末》)“豆角西施”梁碧華:企業和農民是利益共同體
客戶向我們下訂單,我們再向農民下訂單,免費提供種子和種植技術,再按保底價收購。他們負責種,我們負責收,再進行加工、銷售,形成一二三產融合的產業鏈條。特戰女兵廖華清:“當黨代表不是終點”
“我希望自己心理能變得更強大,能有更多的底氣,去從容面對軍旅生活?!?/div>“海鱸養殖能手”梁美容:用一條魚帶動一個城市?
“因為鱸魚產業發展得好,年輕人都愿意回家鄉做事。村民們都蓋起了像小別墅一樣的房子,車子更不必說,幾乎家家戶戶都有?!? “在我們這養魚的,我都和她們講,不要整天只想著養魚,讀好書才有文化,有文化,女人才有獨立的能力?!?/div>“碩士村官”陸秀興:讓“問題村”變為鄉村治理示范村
“國家發展過程中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但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農村?!?/div>背著吉他抵京的二十大代表 :一個拉祜村子的舞蹈、情歌和告別貧困
從李石開自學吉他、李娜倮學習演奏,直到大部分人都學會吉他,在這個毗鄰緬甸的寨子只經過了短短30年。甚至,村民們通過唱歌跳舞,從此擺脫了貧困。《山海情》農技專家原型林占熺:著迷沙漠菌草,援外時經受生死考驗
我和鄉親們說,我快80歲了,但只要寧夏的鄉親們需要,只要我還能跑得動,我90歲還會去協助他們。試點初期總能受到“靈魂拷問”,檢察官白靜談公益訴訟
試點剛開始,最難的就是向外界解釋公益訴訟到底要做什么?!笆裁词菣z察建議?”“為什么要給我們發?”“你們檢察院為什么管這個?”二十大代表風采
我這十年
-
全職三孩爸爸鄧可:過去十年,對生育政策帶來的變化感受最明顯|我這十年
《職場人婚育生活狀態洞察報告》顯示,北上深等城市男性愿意當全職爸爸的占比為37.76%。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小城紀檢干部陸勇: 吃下容錯 “定心丸”,5年30人免追責丨我這十年
“哪些錯誤可以犯、哪些錯誤不能犯,哪些責任可以免、哪些責任必須擔,都有著十分嚴格的規定?!?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首屆新高考考生章歐寧:學會了隨時提前規劃人生|我這十年
新高考的設計就是為了根除“唯分數論”“一考定終身”“文理偏科又缺失個性”三個老大難問題。浙江作為首批試點地區之一,在爭議中艱難啟動改革。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憲法學教授王鍇: 備案審查不再是“鴨子鳧水” 丨我這十年
在2017年法工委首次發布備案審查報告前,由于國內的案例少,總得選用國外的例子,而現在,“光是我們自己的案例都講不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數字游民阿德: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自由職業者丨我這十年
馬蜂窩發布的《2021年中國旅居度假白皮書》顯示,超六成的受訪年輕人渴望成為辦公地點不固定的數字游民。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基層計生工作者楊理平:計生協的昨天與今天|我這十年
楊理平印象中,“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的兩年,街道范圍內育齡夫婦的生育意愿比較高漲,到后來進入“三孩”時代,年輕人的生育率則沒有明顯攀升。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眉山天府新區鄉村振興局局長徐遠謀:要讓農村留得住人丨我這十年
如何讓農民愿意回到農村,愿意種糧食,是徐遠謀和同事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眼科醫生陶勇:愿天下無盲丨我這十年
我認為最有利的改革措施是推動了分級診療制度。過去,像眼科等門診專門有個號叫“拿藥號”,患者不看病就只是來拿藥,現在患者只要去社區醫院就可以拿藥了。 最卡脖子的還是在于原創性不夠,我們的設備和技術主要靠引進和國產替代,接下來的十年,對于眼科而言,應該是逐漸從“跟跑”進步到“領跑”的過程。 當醫生一定不能怕困難,要勇于挑戰疑難雜癥,這樣的科研工作才有實用價值,這樣的創新才能服務于病人,才具有市場落地的可能性。 年輕醫生是生力軍,不僅要讓他們傳承上一輩的醫療嚴謹細致的作風,而且要想辦法給他們營造更好的條件,讓他們更踏實專心地留在醫療隊伍,為醫學作出更多原創性貢獻。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浙江“民宿村”村書記蔡明福: 鄉村旅游業的受益者丨我這十年
早在1998年,蔡明福就進入了村兩委,他記得,那年整個村的收款收據全加起來還不到9萬元,而現在,這個數字得翻上百倍,達到千萬。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
從“小年輕”到“活化石”,法學家98歲時看到民法典通過丨我這十年
參與過前三次民法典起草的專家組成員中,唯有他還健在。作為個人,金平一直認為自己的故事不值得被反復述說。但作為一段歷史的見證者,他又覺得有一種必須去講述的責任感。 -
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參與醫改先行的風雨十年丨我這十年
有一次,西北某省的學習團隊到三明,徐志鑾建議對方,醫改的第一步就要砍藥價,“只有這樣才能讓普通群眾立即直接受益。普通群眾沒有獲得感的改革,就是自娛自樂”。 -
在太空“從北京朝天津投籃”丨我這十年
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圓滿完成“太空之吻”,中國首次月壤采樣成功返回。女兒知道后,在學校驕傲地跟同學們說,“我媽媽是去月球挖土的”。 -
烈士后代李祖芳:“紅軍的一天”助脫貧丨我這十年
面對大學生,李祖芳會講紅軍在壩上村吃紅米飯南瓜湯的故事。面對干部,李祖芳往往講爺爺李筱甫任“紅軍大管家”期間秉公處事的故事。 井岡山成了“精準扶貧”戰略啟動后第一個脫貧“摘帽”的國定貧困縣。
共富征途
-
專訪薛其坤,談頂尖量子科學家最關心的事
很多重要技術的精度提升一個量級或兩個量級,將會帶來非常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國家在量子科技領域有可能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這一點上,我蠻有信心。 今后,自由探索型和國家需求導向型的科研項目分類評價機制將會逐步建立起來。 我的職業不僅解決了我的生活,更滿足了我的興趣。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做基礎研究,尤其做“無用”研究工作的人,都有一種強大的精神世界支撐,天天過得非??鞓?。 -
鄭永年:鄉村振興要實現人的雙向流動
三農要發展,應當把“三農問題”改成“三農的現代化”。首先要改變身份意識,農民城市居民這個身份意識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是居住場所的選擇。 近年來,中央也提出不要將優質資源都投入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應分散投入到三四線城市或者縣域。以后,人們從農村可以流向三四線城市。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字,實現人的雙向流動,才能均衡發展。農民有進城的“中國夢”,城市的人也有下鄉的“中國夢”。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
姚洋: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資源均等化
現在,我們要盡量實現帕累托改進、不讓任何一個人落下來。國家和社會應該做的,是為每個人提供充分的條件。如果我們每個人的收入能力都提高了,共同富裕就實現了。 我個人的建議,首先要延長我們的義務教育時間,把義務教育從初中教育變成高中教育,實行小學和中學各五年的十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這樣的好處是資源分配的均等化,所有孩子都應該接受這樣的機會。 我們搞共同富裕不是要均貧富,而是均無貧,投資每個人的教育,每個人的能力,跟我們中國人所秉持的道德觀念是可以合拍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 舊科技開發資源,新科技利用資源
智慧城市建設是要在一根電線上裝10個攝像頭,而城市大腦是要搞清楚在一根電線桿上裝幾個攝像頭能解決問題。 未來我們將面臨城市擴張和需求增長,但已無法再向地球索要更多的資源。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在今天已成為一個生存命題。 中國有一項政策,是對殘疾人的補貼,通過采用數字化手段把補貼順利發放到殘疾人手中,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數字化帶來的技術福利。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
陸銘:共富是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發展的地方
如果沒有制度障礙,人口的自由流動可以使不同的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實現人均收入的均等化,或者生活質量的均等化。當設置了勞動力流動障礙的時候,“均等化”就實現不了了,它就會轉化為地區之間、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我一直在講的道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讓有地理優勢的地方繼續保持優勢,讓地理條件不夠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因此,需要適度人口流出來提高留守人口的人均收入,無論流出人口還是留守人口都可以增加收入,共同富裕。 如果在人口流入地同步增加土地和住房的供應,對穩定全國房價也有利。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
白重恩談“零次分配”
這里需要強調的問題是,第三次分配應該是自愿的。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尊重自愿原則,它的積極作用可能就會受到負面影響,負面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零次分配,最大的考慮就是公平,而且零次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是一體的。比如,平臺的財富是數據,而數據的貢獻者是每一個人。分配數據收益的享有權時,是否可以考慮分配給每一個人?這個話題是否能納入共同富裕中來討論?這里面也有一個效率的問題,不希望數據確權帶來平臺效率的損失,我覺得這也是零次分配可以考慮的問題。 我的建議是把排放權也看作是零次分配的一個對象,排放權不是免費發放給電力企業,而是把排放權分配給電力的使用者。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 -
專訪陳文玲:“建設世界級大灣區,需要世界級頭部企業”
“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僅修通了中老鐵路,為老撾構建了一條鐵路大動脈,聯通了沿路經濟網絡,十幾個中資企業還在老撾開發水電。 粵港澳大灣區應加速培育具有高成長、高潛力、高技術含量的未來產業和增加值占比居全國前列的重大產業。 -
專訪趙炳弟:“在中國市場創新可以影響更大范圍的國際業務”
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為了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一百多年來松下第一次把決策權放到海外,2019年成立了中國東北亞公司。 中國老齡少子化的問題日漸突出,日本率先經歷這一問題,松下作為日本企業也積累了相關經驗,可以為中國市場的養老需求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松下幸之助先生曾提出“企業是社會的公器”,企業要追求利潤,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