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亮談《燕食記》:飲食,嶺南文化氣性的一種隱喻
“他們在一粥一飯中間,經歷了大時代?!?/blockquote>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2年8月8日,創立于1920年代的香港最后一家蓮香樓結業。圖為2007年,市民在香港中環威靈頓街的蓮香樓嘆早茶。
2022年8月8日,香港蓮香樓結業了。這間百年茶樓曾盛極一時,水滾茶靚,點心也備受青睞,每日賓客如云。許多茶客早上不到六點便挾著報紙入座。蓮香樓前身是廣州西關的一間婚慶餅店糕酥館,后來,因翰林學士陳如岳贊其蓮蓉出色,易名為蓮香樓。香港分店于1918年開設,而后搬至中環,樓下鋪面賣年糕唐餅,樓上則為茶室。
到2022年,作家葛亮在香港生活的時間恰好與在故鄉南京的時間一樣長,其新作長篇小說《燕食記》發生在同欽樓,與歷經滄桑的蓮香樓相似,也是一間嶺南傳統茶樓。
小說延續了葛亮創作中一貫的對于歷史細部的關切,從中可窺見大時代下個體命運的流轉,以及蘊藏其中的“人之常情”。微觀史代表作《奶酪與蛆蟲》曾深刻影響葛亮的歷史觀,他向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微觀史非常強調的是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帶有自己的經驗去看待歷史的?!?/p>
榮貽生、陳五舉師徒二人的傳奇身世與薪火存續是故事的主線。1920年代出生的榮貽生,在當下的語境里是同欽樓的行政總廚,攜著打蓮蓉的好手藝,退隱于香港。葛亮將他的來路與嶺南掌故糅合,令其生于廣州“七大名庵”之一的般若庵,在“羊城食壇第一家”太史第度過童年時光,到湛江避禍時,向曾為三點會首領的葉七(葉鳳池)拜師學廚。而后,親歷抗日戰爭,輾轉至香港,終成獨具風骨的一代名廚。
榮師父的命運,裹挾在亂世的渦流中,徒弟陳五舉,面臨更多的則是商業社會中傳統的變遷,在他剛進入香港茶樓時,茶客們已一點點地老下去。他本應像師父,當一輩子粵廚,然而,最終在師門與個人情感之間選擇了后者,入贅自滬來港的戴家,繼承了餐館生意,他手底下不再出現粵式糕餅,取而代之的是融合了嶺南風味的本幫菜。
家中的變故交織著菜館的起伏,曾煊赫一時的本幫菜館,在工業區搖身一變而為賣“碟頭飯”的快餐店。20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內陸工人涌入,一時間,新舊、南北、本土與外來碰撞交融,飲食成為其中最鮮活的切片。
葛亮認為,包容與流轉,是嶺南飲食的特點。圖為廣州國際美食節上的“十八羅漢福祿大盆菜”。
《北鳶》創作前后,葛亮開啟了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瓦貓》可看作他的“匠傳”系列小說的開端之作,著眼于歷史變遷之中,匠人與物的彼此成全。三個中篇小說,分別講述古籍修復師、理發師、云南瓦貓匠人的故事。起初,他曾計劃將廚師的故事也歸入其中,但埋首創作后發現,中篇篇幅容納不下自己想寫的。陳五舉在香港浮沉的一生先被寫就,編輯趙萍讀后向他建議,將師父榮貽生的前世今生也寫出來,透過兩代廚師流轉的命運,呈現粵港飲食的脈絡。于是,整部小說在下闋的基礎上溯游,又長出了上闋。
飲食也是一種“非遺”,特殊之處在于,它深植于人們的日常之中,始終在變動,隨著歲月流逝,在繼承中總有新的面貌出現?!盀槭裁次冶容^傾向于寫飲食,因為飲食是我們日常所需。日常生活的過程,都是在建構我們所處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解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