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之道,富民為始?!?br />
先賢圣哲們的經世之論和共富夢想,如今正一步步照進現實。
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歷史性成就,現在正穩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然而征途漫漫,真正實現全球18%人口的共富夙愿,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在勠力共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我們可能遭遇怎樣的急流險灘?又該如何攻堅克難、跨山越水抵達彼岸?
為此,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推出“共富征途”系列訪談,深度對話曾經獲邀為頂層設計建言獻策的權威經濟學家、科學家、國家智庫專家和中外企業家,力圖求解共富征途中的良策佳徑。
十八大以來,中國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歷史性成就,現在正穩步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然而征途漫漫,真正實現全球18%人口的共富夙愿,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
在勠力共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征程中,我們可能遭遇怎樣的急流險灘?又該如何攻堅克難、跨山越水抵達彼岸?
為此,在黨的二十大即將召開之際,我們推出“共富征途”系列訪談,深度對話曾經獲邀為頂層設計建言獻策的權威經濟學家、科學家、國家智庫專家和中外企業家,力圖求解共富征途中的良策佳徑。
共富征途
-
專訪薛其坤,談頂尖量子科學家最關心的事
很多重要技術的精度提升一個量級或兩個量級,將會帶來非常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們國家在量子科技領域有可能成為世界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在這一點上,我蠻有信心。 今后,自由探索型和國家需求導向型的科研項目分類評價機制將會逐步建立起來。 我的職業不僅解決了我的生活,更滿足了我的興趣。大家可能不太了解,做基礎研究,尤其做“無用”研究工作的人,都有一種強大的精神世界支撐,天天過得非??鞓?。 -
鄭永年:鄉村振興要實現人的雙向流動
三農要發展,應當把“三農問題”改成“三農的現代化”。首先要改變身份意識,農民城市居民這個身份意識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都是居住場所的選擇。 近年來,中央也提出不要將優質資源都投入到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應分散投入到三四線城市或者縣域。以后,人們從農村可以流向三四線城市。 鄉村振興歸根結底就是一個“人”字,實現人的雙向流動,才能均衡發展。農民有進城的“中國夢”,城市的人也有下鄉的“中國夢”。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06日《南方周末》) -
姚洋:共同富裕的根本是教育資源均等化
現在,我們要盡量實現帕累托改進、不讓任何一個人落下來。國家和社會應該做的,是為每個人提供充分的條件。如果我們每個人的收入能力都提高了,共同富裕就實現了。 我個人的建議,首先要延長我們的義務教育時間,把義務教育從初中教育變成高中教育,實行小學和中學各五年的十年一貫制義務教育,這樣的好處是資源分配的均等化,所有孩子都應該接受這樣的機會。 我們搞共同富裕不是要均貧富,而是均無貧,投資每個人的教育,每個人的能力,跟我們中國人所秉持的道德觀念是可以合拍的。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9日《南方周末》) -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堅: 舊科技開發資源,新科技利用資源
智慧城市建設是要在一根電線上裝10個攝像頭,而城市大腦是要搞清楚在一根電線桿上裝幾個攝像頭能解決問題。 未來我們將面臨城市擴張和需求增長,但已無法再向地球索要更多的資源。如何有效利用資源,在今天已成為一個生存命題。 中國有一項政策,是對殘疾人的補貼,通過采用數字化手段把補貼順利發放到殘疾人手中,做到“一個都不能少”,這就是數字化帶來的技術福利。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22日《南方周末》) -
陸銘:共富是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發展的地方
如果沒有制度障礙,人口的自由流動可以使不同的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實現人均收入的均等化,或者生活質量的均等化。當設置了勞動力流動障礙的時候,“均等化”就實現不了了,它就會轉化為地區之間、城市之間和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這是我一直在講的道理:在集聚中走向平衡。 讓有地理優勢的地方繼續保持優勢,讓地理條件不夠好的地方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因此,需要適度人口流出來提高留守人口的人均收入,無論流出人口還是留守人口都可以增加收入,共同富裕。 如果在人口流入地同步增加土地和住房的供應,對穩定全國房價也有利。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15日《南方周末》) -
白重恩談“零次分配”
這里需要強調的問題是,第三次分配應該是自愿的。如果在執行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尊重自愿原則,它的積極作用可能就會受到負面影響,負面影響可能更大一些。 零次分配,最大的考慮就是公平,而且零次分配中,公平和效率是一體的。比如,平臺的財富是數據,而數據的貢獻者是每一個人。分配數據收益的享有權時,是否可以考慮分配給每一個人?這個話題是否能納入共同富裕中來討論?這里面也有一個效率的問題,不希望數據確權帶來平臺效率的損失,我覺得這也是零次分配可以考慮的問題。 我的建議是把排放權也看作是零次分配的一個對象,排放權不是免費發放給電力企業,而是把排放權分配給電力的使用者。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 -
專訪陳文玲:“建設世界級大灣區,需要世界級頭部企業”
“一帶一路”建設的過程中,不僅修通了中老鐵路,為老撾構建了一條鐵路大動脈,聯通了沿路經濟網絡,十幾個中資企業還在老撾開發水電。 粵港澳大灣區應加速培育具有高成長、高潛力、高技術含量的未來產業和增加值占比居全國前列的重大產業。 -
專訪趙炳弟:“在中國市場創新可以影響更大范圍的國際業務”
考慮到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為了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一百多年來松下第一次把決策權放到海外,2019年成立了中國東北亞公司。 中國老齡少子化的問題日漸突出,日本率先經歷這一問題,松下作為日本企業也積累了相關經驗,可以為中國市場的養老需求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 松下幸之助先生曾提出“企業是社會的公器”,企業要追求利潤,同時也要承擔社會責任。 (本文首發于2022年10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