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情懷,忠于熱愛,她讓仙居藍印花布重獲“新生”
這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日上午。五十出頭的藍印花布非遺傳人徐斌斌,早早就來到了自己位于高遷古鎮的工作室。
檢查缸內染料的色澤、翻曬布匹、研究圖樣,身著藍印花布裙的她,就這樣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所有成分均來自自然,所有制作都是手工,很難想象,在2022年,依然有人在堅持這樣千百年前的古樸生活。
好不容易歇下來,她又滔滔不絕地講起了這一抹藍的“前世今生”。
千年流轉,醉心布上青花
仙居縣,位于浙東南的連綿山脈之中,仙氣與煙火氣俱齊。仙居縣人,祖祖輩輩流傳著“藍印花布”手藝。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自一千三百多年前。仙居藍印花布的染料,來自板藍根葉子,具有促進健康的作用,是資源和技術都有限的古時,江南地區先民智慧的結晶。
布料與染液充分接觸,再將其懸掛接觸空氣,使染料氧化而加深顏色。重復三、四次,持續數天,就獲得了靛青色?!扒喑鲇谒{而勝于藍”這句古話便是由此而來。
自打非遺傳人徐斌斌記事起,藍印花布就隨處可見。五十多年前,仙居縣家家有織布機和染缸,村里的鄉親們常常在溪頭唱著歌洗布。
對于當地百姓來說,藝術價值之外,藍印花布更具有實用性。從初生嬰兒襁褓布,到牙牙學語時的“五毒”肚兜,上學蓋的“狀元及第”被面,再到結婚時用的“麒麟送子”包袱布,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紋樣表達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徐斌斌的爺爺是藍印花布印染的好手。她自幼時起,就看著爺爺刻版、養缸、染布,耳濡目染之中,也學會了這門手藝。一開始,徐斌斌只是覺得新奇??粗剂想S時間變換顏色,年幼的她只當是在玩耍。
當時的工藝,比現在繁復得多。確定了紋樣后,先一刀刀刻出鏤空花板。待夏天氣溫升高,就可以刷上桐油、晾曬了。接著,經過養缸、發杠、調試顏色、刮漿、染色等等多道工序,歷時三個多月,制成成品。藍印花布制作的每一步,都充滿技術壁壘,制作花版和染色都是單獨的非遺項目。
正是因為工藝復雜、制作耗時,徐斌斌深知其中艱辛,由于當時普遍對傳統技藝的不重視,所以沒有意識選擇傳承。她真正開始投入這項事業時,已經快30歲了。
當時,一位朋友拿著一塊藍印花布,說是外國友人送的。據外國友人說,這個做法自中國傳過去,在自己國家發展得很好,但是在中國好像沒看到有人做。
仔細揣摩著這塊布,徐斌斌陷入了童年回憶。沒想到這小時候家家都有的小物件,竟然快要消失在中原大地上,成了其他國家的文化寶藏。
進過工廠創過業、看過了大千世界,最終,徐斌斌把自己的心了落在了藍印花布上。她期待傳統技藝的新生,讓世界看到中國智慧,也期待國人更了解本土文化,為擁有而自豪。
近些年,在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和保護的助推中,藍印花布成為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徐斌斌成為了臺州市藍印花布傳承人。
大部分人以為非遺傳承人,只要參加培訓、演講,向外展示就好。但徐斌斌做的,遠不止于此。
一家古鎮染坊,一顆熱愛之心
仙居縣僻靜清幽,密林環繞。大山深處,有著許多保護完整的古村落。高遷古鎮,就是其中之一。
漫步于高遷古鎮的民居中,小河緩緩地流過,一棟棟百年老屋彰顯著歲月的痕跡。編竹席、煮炊飯、浣衣物,村民們過著與千百年前相似的生活。時光,仿佛沒有改變這個村落。
輕輕踱步,來到一幢古香古色的老房前。門左側掛著一塊木質匾牌,寫著“仙居漢青染坊”。走進大門,寬敞的中式庭院晾曬著一排排藍印花布。清新的靛藍與天色融為一體,和這老房相得益彰。這是徐斌斌的工作坊,主要售賣藍印花布制品,提供手工藝體驗、研學活動,也是她和徒弟們的學習工作之處。古香古色中,一臺充滿現代氣息的佳能打印機赫然擺在工作臺上,顯得有些突兀。徐斌斌解釋說,非遺傳承要與時俱進,跟上科技的腳步,這臺打印機可幫了不少忙!
現在,徐斌斌已過了法定退休年齡,但依然常常在染坊一待就是一整天。沒有添置打印機之前,手繪圖樣占據了她大段工作時間。如今,使用打印機就能輕松印出畫稿,不但節省時間,也不用擔心畫錯而導致的重復勞動。借助科技的力量,徐斌斌能夠將更多精力放在圖樣設計和布料印染上,從而完成更具創意的作品。
喜歡自然的人,自然會喜歡上取材天然的藍印花布。然而,和許多傳統工藝的命運一樣,這種耗時且需要手藝的技術正在被這個快節奏的世界淘汰。藍印花布面臨著成本高昂、難以產業化、后繼無人的問題。
雖然效率已經大幅提高,但與機器相比,不可同日耳語,難以產業化。因此,制作的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都很高,同樣一塊布的成本差不多是化工染色的10倍。售價也自然比工業化產品高出許多,市場接受度仍然不夠。徐斌斌坦言,做藍印花布,是不賺錢的,甚至要用另外賺的錢去補貼這份熱愛。
時間長、成本高、過程辛苦、還賺不到錢,現實之下,很難吸引年輕人來學習。更別說學成并不容易,普通人即使全身心投入、學習一年,也僅僅能達到入門級制作水平,要達到熟練就更難了,光染缸發酵就要摸索許久。
在這個5A景區中,徐斌斌探索著傳承的可能。加入現代科技,降低制作門檻,她通過一系列體驗活動,試圖讓這項技藝觸達更多人,去吸引屬于它的命運。也許,有人會像徐斌斌一樣,沒有在人生的開場就選擇藍印花布,卻在半途中與它相遇。
大多數人的體驗都是一次性的。因而,工藝必須簡潔,耗時也要縮短?,F在的花板可以用新型材料,不再需要刷桐油。借助佳能打印機,喜歡的圖樣可以直接打印,謄在花板上。這不僅節省了成本,也讓整個制作過程縮短了兩個月,大大降低了傳承門檻。
前來體驗的客人,不必看到傳統工藝艱辛的一面,即使沒有繪畫功底,也能在短時間內感受到這項技藝的樂趣。這種與時代同行的體驗活動,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參與。
徐斌斌覺得,保持核心技藝的情況下,借助現代手段,減輕工作量,是科技為非遺傳承帶來的機會。她希望未來科技能發展出更多助力非遺的手段,比如3D打印,可以直接印出花板。
2006年起,我國就開啟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挖掘和保護。目前,國家級非遺項目已有1372項,從政府的大力推廣,到民間傳承人自發宣傳,再到學界、媒體界、商界的加入,關注非遺傳承的圈層正在不斷擴大。
佳能,就是其中之一。2009年,佳能(中國)就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希望從技術層面賦能傳統工匠技藝,使其被擁有被使用,從而永葆鮮活。一直以來,佳能也在與非遺傳承人積極合作,探索打印技術如何幫助傳統技藝,助力非遺文化的傳承。
看到越來越多像佳能這樣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品牌,加入非遺傳承的陣營,徐斌斌十分欣喜。日常工作中,佳能打印機為藍印花布紋樣提供了高品質影像輸出,提高了作品完成效率;文化推廣上,佳能也期待幫助打開藍印花布的知名度,使其被更多人看見和喜歡。
夕陽穿過屋頂,照在藍色的染漿上,徐斌斌滿手靛藍,與染缸為伴??諝庵袕浡{草的芬芳,院中的布匹在夕陽的照射下映出別樣的自然之美。徐斌斌早已將靛藍融入她的生命里、血液中。
科技,讓文化再次被需要
2018年12月,徐斌斌的作品《嬉夏》榮獲中國文化部和旅游部“中國手藝創意設計大賽”創意設計之星三星獎。這幅一改藍印花布2D的呈現方式,以中國畫風格、3D的效果,展現一池藍染出來的全新視覺效果。作品得到文化部和省文化廳以及同行的高度評價“讓藍印花部登上了大雅之堂”。在徐斌斌之前,從未有人嘗試。創作之前,徐斌斌從敦煌的壁畫中受到啟發,試圖拓寬藍印花布的使用場景,使其能夠作為空間藝術品。思量再三,徐斌斌決定嘗試用傳統技藝呈現裸眼3D效果,讓古典技法真正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也能引發更多年輕人的關注。
藍印花布傳承人徐斌斌作品《嬉夏》
除了參賽作品的創新,徐斌斌也在染坊出品的日常用品上進行了創新。圖案和款式設計上,增加了現代審美;產品設計上,融入現代日常生活用品,并開發出與其他材料相結合的家居產品。
談起傳承這件事,徐斌斌并沒有顯示出焦慮,反而抱著自然而然的態度。她說,一旦真正接觸到,動手做做看都會喜歡,只是會不會堅持的問題。作為興趣,喜歡的大有人在。不妨讓大家作為業余愛好去體驗,去鉆研。時間長了,業余也能做成專業的。
現在,她的兩個孩子,都在跟著做藍印花布。染坊中,也有幾位認真研習的徒弟。
傳統一直在改變,但背后的哲理不變。藍印花布是一種從大自然中收獲的藝術形式,遵循傳統的高質量工藝意味著使用有機的、純天然的原材料。加工排放出來的廢水是無害無污染的。與現代人健康、環保的生活理念一脈相承。
手工藝最好的存續方式是被需要。徐斌斌認為,這項技藝可以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讓都市人在快節奏的浮躁下找到平衡。中式生活哲學,就是平衡的哲學,我們在工作與生活中平衡,也在城市與自然中平衡。她相信,佳能亦是如此,也是在尋找非遺和現代科技的平衡,讓兩者碰撞,產生更契合的火花,從而讓古典傳統再次被現代生活所需要。
“作為非遺傳承人要積極響應國家文旅部振興傳統手工藝的號召,既要保護傳統的優秀技藝,繼承藍印花布傳統圖案樸素優美、寓意吉祥的風格,又要對祖輩的技藝進行完善和創新,實現‘見人、見物、見生活’,讓更多人參加到傳承的行列中來”,徐斌斌這樣說道。
佳能的思考與徐斌斌不期而同。承載經典,推動新生,引導未來,這正是佳能助力非遺文化傳承的愿景。技術的進步,讓我們擁有了更多視角。借助科技的力量,不僅能推動經典文化與流行文化相結合,實現跨越式創新發展,激發出旺盛的文化生命力;更能將融合后的新理念傳遞給大眾,使其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生活方式,為未來非遺文化的快速發展提供參考和可能。
在徐斌斌與佳能合作的視頻中,她重現了兒時看到的傳統工藝場景,更為我們呈現了佳能打印機這樣的現代科技產品為非遺傳承提供方便的文化融合新圖景。
各界的不斷努力,徐斌斌的一腔熱血,鋪就了仙居藍印花布的傳承之路。如何讓非遺這種無形的、不可再生的民族財富在未來繼續煥發出新的生命色彩,是每個有責任感的企業和個人需要面對的重要課題。相信會有越來越多人加入,用智慧承擔起這份偉大使命,讓民族文化瑰寶再次走入尋常百姓家!
網絡編輯:kuangy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