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誰出賣了安妮·弗蘭克?

      《安妮日記》籠罩著眾多謎團,尤其受到關注的一個是:誰出賣了后屋中的人們。

      冷案組的結論引發了軒然大波,“二戰”、大屠殺等領域的學者很快通過媒體發出質疑。

      (本文首發于2022年9月8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李慕琰

      安妮·弗蘭克用13歲生日禮物的日記本記錄下了1942年6月12日到1944年8月1日的親身經歷,成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滅絕猶太人的見證。 (視覺中國/圖)

      1944年8月1日,安妮·弗蘭克在日記末尾寫上一句法語:“心存善念,鼓足勇氣?!?/p>

      沒人知道日記將就此終結。三天后,文件柜后的秘密“后屋”暴露了。8月4日上午大約十點半,黨衛隊成員卡爾·希伯鮑爾(Karl Josef Silberbauer)帶著三名荷蘭警探抵達王子運河263號,逼問工作人員:“誰是猶太人?!”

      他們很快進入倉庫,再向右越過文件柜,用槍指向聽到聲響的奧托·弗蘭克,他就是安妮的父親。包括弗蘭克家四口、朋友一家三口及一位醫生,隱蔽在后屋的猶太人盡數被捕。

      這些人已經隱蔽了兩年多,戰爭正走向終結,盟軍登陸,蘇聯紅軍在東線不斷推進。1964年接受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采訪時,奧托回憶起家人被捕一個月后前往奧斯維辛的情景。在幾乎廢棄的中轉營,他們登上從那里發出的最后一列火車。

      奧托在集中營與妻子伊迪絲和女兒瑪戈特、安妮分離,再也沒有相見。她們死于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姐妹倆去世后幾周,那里就被英國人解放了。

      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借常用的比喻來說,她的愿望由留在身后的日記實現了。但她喪失了所有自由。她的故事籠罩著眾多謎團,尤其受到關注的一個是:誰出賣了后屋中的人們。

      戰后,奧托·弗蘭克決心查找出賣者,幾年后突然停止。他似乎強烈懷疑過某個人,但從未向外界透露。政府的調查同樣沒有結果。

      線索是零碎的。這個人知道猶太人隱蔽在倉庫,卻未必出賣了他們。倉庫雇員、雇員的親屬或情侶、犯過輕罪的納粹擁護者、某個納粹黨員都受到懷疑。名字來來去去,但沒有定論??偠灾?,幾十年都沒什么新進展。

      2016年,媒體人范特維斯克(Pieter van Twisk)重新開啟調查。他組織了一個二十多人的冷案組(cold case team,可以理解為懸案組),由剛退休的FBI警探文斯·潘科克(Vince Pankoke)牽頭。調查心理學家、戰爭罪行調查員、歷史學家、犯罪學家和檔案研究隊伍一起工作,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和DNA測試之類的技術再次偵查這樁懸案。

      冷案組把獲得的每一樣小物件——信、地圖、照片等等——甚至整本書,都輸入了專門開發的人工智能數據庫。結論在CBS著名節目《60分鐘》上公布。警探講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如同歷史紀錄片那么職業、詳盡。他前往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安妮之家,稱之為全世界訪問量最大的犯罪現場。

      小組雇用加拿大作家羅斯瑪麗·蘇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bemay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