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樂壇一年新歌超過百萬首,為何再沒出一個周杰倫?
互聯網時代,音樂的生產邏輯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技術的助推下,音樂的創作可以沒有門檻(音樂的質量另當別論),人人都可以當作曲人、作詞人,人人都可以當歌手。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華語樂壇為什么難出下一個周杰倫。
責任編輯:劉韻珊
你可能不知道,在你身邊,不到半分鐘就有一首新歌誕生。
最新發布的《2021華語數字音樂年度白皮書》顯示,2021年度發布的華語新歌數量達到了114.5萬首,同比增長53.1%,這一速度意味著平均每27秒就會誕生一首新歌。
哪怕每年新歌數量超過100萬,但能夠出圈的寥寥無幾。反而是,這兩年娛樂圈出現了懷舊熱,老歌更受歡迎。
《聲生不息》的播出,很多人的歌單里循環播放的是粵語金曲;雖然短視頻上的熱歌一波接一波,但音樂平臺上的頂流仍然是周杰倫、孫燕姿、羅大佑等“老歌手”……
為什么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會如此龐大?為何能夠從中脫穎而出的華語金曲數量稀少?
幾秒鐘就可以出一首歌
2000-2010年期間,是華語流行音樂的巔峰時期,可就算是這個時期,每年推出的新歌數量也相對有限——這主要是受到音樂生產方式的制約。
音樂的生產媒介,有過幾番更迭。1980年代是磁帶,1990年代開始有了CD,2000年代隨身聽開始普及,到了2010年代之后,手機互聯網時代出現,一個聽歌APP就可以容納海量的歌曲。
2000-2010年可謂唱片工業的黃金時代,那個時候周杰倫、孫燕姿、蔡依林等天王天后的專輯的發行量,動輒破百萬張。
彼時唱片主要經由CD發行,歌手的包裝、歌曲的選擇都由唱片公司的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