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專訪華人攝影家劉香成:我依然相信新聞報道的力量

      “社會對新一代新聞工作者要求不同了,我一直鼓勵年輕人,做一個好的報道記者其實是一種自我修養,需要通過努力儲備知識。我們正處在一個轉型期,新聞業的未來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沒必要一味埋怨?!?/blockquote>

      責任編輯:劉悠翔

      2021年,攝影家劉香成70歲,他的生活依然被工作占據著。僅在11月,他就先后出版了自傳《世界不是這樣的》(劉香成口述、武云溥編著)和攝影畫冊《上海:一座世界城市的肖像》。同時,他與演員周迅一同發起的展覽《人參果》在上海攝影藝術中心開幕,展出了姜文、舒淇、陳坤、黃覺、畢贛等演員、導演的攝影作品。

      這些成果恰好呈現出了劉香成人生的不同階段,在擔任《時代》周刊和美聯社攝影記者的近20年中,劉香成的足跡遍布美國、法國、中國、印度、阿富汗、韓國、蘇聯等國家,見證了冷戰終結前后的世界風云。1997年,劉香成選擇在中國內地定居,先后擔任時代華納集團和新聞集團的中國區高管。2015年,他轉身回到攝影圈,成立了上海攝影藝術中心。

      劉香成曾說自己接受的教育“三分之一來自中國,三分之一來自英治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三分之一來自美國”。他的鏡頭中從來不乏政要名流,更數次經歷戰爭等驚險時刻,拍下了不少見證歷史事件的佳作,但在眾多攝影作品里,他自己最為滿意,傾注最深情感的,都是以中國為題材的。

      他曾為身份問題困擾,但在中國生活了近半個世紀之后,劉香成選擇用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對“天民”一詞的解釋闡明自己的身份問題。他說:“中國人有一種‘天民’思想,最好的境界就是要超越自己的身份危機?!?/p>

      口述自傳以“世界不是這樣的”為名,來自劉香成常說的一句話。他發現西方朋友常常對中國有誤解,而中國朋友往往對西方也有誤解。他將自己的大部分工作定義為“搭建橋梁”,意圖讓不同背景的人有交流的平臺。

      攝影家劉香成是迄今唯一的華人普利策獎得主。他因為拍到戈爾巴喬夫宣布蘇聯解體的歷史一刻與同事一起獲得了1992年普利策新聞攝影現場報道獎。 (photo:?劉香成)

      “我70歲了,在中國生活了將近半個世紀,我認為不應該用護照來定義我?!?022年3月2日,南方周末記者在上海高郵路一家路邊咖啡館采訪劉香成。初春陽光明媚,天氣乍暖還寒,他戴著墨鏡坐在戶外一角,將過往的經歷娓娓道來,普通話里偶爾夾雜英文,依稀可以聽出南方口音?;蛟S是出于職業習慣,他不時在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停下,詢問記者的觀點。此時,距離他成為華人唯一的普利策獎得主已經三十年了。

      “在恰當的時間被放在了恰當的地方”

      1951年,劉香成出生于香港,他的父親劉季伯時任《大公報》國際版編輯,退休后還曾推動廈門大學新聞系的建立,是頗有名望的“左翼”報人。1953年,因為不滿香港的教育環境,劉季伯讓妻子帶著幾個孩子回家鄉福州生活。

      回憶童年,劉香成的很多記憶都與物質生活的匱乏有關,年幼的他要排很久的隊才能買到二兩肥豬肉。多年后他才領悟,那些肥肉是長輩們的照顧,對于當時的大部分人來說,肥肉可以煉成油,遠比瘦肉金貴。

      在劉香成就讀的小學里,不少同學的父母來自福建省軍區,校園的外墻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李木子 校對:胡曉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