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之上,既見君子
1月9日下午,由南方周末主辦、五糧液獨家支持的N-TALK“詩意長江”演講秀上海專場圓滿落幕,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知名文化學者、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酈波,作家、評論家、《上海文化》副主編張定浩,青年作家、復旦大學教師張怡微逐一登臺演講,發表真知灼見。
謝謝南方周末給我布置了這個命題作文。我喜歡命題作文,這就像馮至的詩,“從一片泛濫無形的水里,取水人取來橢圓的一瓶,這點水就得到了一個定形”。
生活是混沌的,泛濫無形的,但是生活會時不時拋來一個問題,就像一個瓶子,它會促使你對生活有一點點新的思考,賦予生活某種形狀。今天比較巧的是,這個命題作文里面的元素,詩歌、長江、酒,都是我比較喜歡的元素,所以雖然是命題作文,但它能夠促使我思考自己的人生。
紙上長江
我算是在長江邊長大的,在長江邊上一個安徽的小縣城——和縣。我這個“長江邊”有點寬泛,就像上海寬泛點說也是一個海邊城市一樣。
我們這里最有名的歷史人物是項羽,他是在那里死去的。項羽揮劍自刎的烏江渡口就在我們縣,現在是一個叫做烏江鎮的地方。李清照曾經寫過“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小時候就很疑惑為什么是江東。長江是自西向東流,應該是江南江北才對,那為什么項羽是過江東呢?
后來看了地圖就自然明白了。長江雖然綿延萬里,自西向東,但是中間有無數的曲折,尤其是到了安徽這一帶,長江水是由向東流忽然變成向北流,非常特別。
所以安徽這一帶的長江兩岸,自古以來就被稱為江東和江西,也叫做江左和江右,這個左右跟我們現在是反過來的,它是從北向南看的,江東是江左,江西是江右。尤其是到蕪湖、馬鞍山、南京這一帶,江水就像被自然用蠻力忽然橫了過來,所以古時候稱這一段長江為“橫江”。橫江的江心里有很多小洲,所以江水滔滔,水勢很大。
李白有六首《橫江詞》,說的就是這一段的長江風貌?!昂3蹦先ミ^潯陽,牛渚由來險馬當。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边@個“海潮南去”說的就是漲潮時的情景。浙江的錢塘潮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在李白的時代,橫江的潮水不亞于浙江潮,因為長江在這一帶自南向北,所以潮水漲進來以后就不是向西去,而是向南去。
這里面我們看到詩人的用詞是非常準確的,這種準確來自他對自然地理的熟悉。也是李白的一首《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氨趟畺|流至此回”,說的也是橫江的情況,東流的水到這里就忽然地轉向。前面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其實天門山是兩座山,在我們和縣這邊叫西梁山,在對岸當涂縣的叫東梁山,這兩座山隔江相望,遠遠望去就像被江水沖斷了一樣。我們看到這兩句詩之間是有內在的張力的,一種是沖斷了山脈,一往無前,一種是被自然忽然橫了過來。同樣的一江水,但是李白沒有說任何其它多余的話,他所有復雜的情感,都暗藏在這真實具體的日月山川里。我很喜歡李白,讀他的集子,看到這些跟家鄉有關的風物,我也會覺得非常地喜悅。
滄海桑田,阻擋住項羽的長江,令李白驚嘆的長江,跟現在的長江有什么關系呢?大家坐過長江的輪渡就會知道,現在的長江已經非常溫順了,尤其到了中下游,那就更加溫順。我們怎么再想象漲潮的潮水,沿著入??谝恢迸炫葲坝康搅耸徍@兒還沒有停息,還能夠“濤似連山噴雪來”的場景呢?所以長江從西向東流也是從古流到今,如果我們非要在現實的長江水中,尋找歷史的記憶和過往,很多時候無異于刻舟求劍。
以詩言志
對我來講最真實的東西是在文字里面的,人類種種動人的情感,也是借助文字才得以表達,英國作家蕭伯納有一段話或許可以為此做一個證明。他跟一位女士有感情地交往了30年,但是他們只見過一次,他們一直通過書信往來。后來蕭伯納晚年的時候,他出版了這本書信集。在序言里他說,有人或許會埋怨這一切都是紙上的,應該讓他們記住,人類只有在紙上才能創造出光榮、美麗、真理、知識、美德和永恒的愛。所以今天雖然是從我的家鄉講起,但是我最終能講出來的也只是一條紙上的長江。
古往今來有很多關于長江的詩,我最喜歡的是謝朓的那兩句“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這兩句詩很有名,有名到我女兒小學語文六年級的課本上都有,但是也就這兩句孤零零地摘了出來,作為課后“好詞好句”的日積月累。我就問她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她也回答不出來,她說老師只要求背誦。
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很多古詩的解讀跟美術館里面的導覽詞、旅游景點里的解說詞一樣,能告訴我們的都是周邊的知識。一首詩的周邊、一幅畫的周邊、一處景點的周邊,我們努力記住了這些周邊的知識,但是這首詩、這幅畫和這面前的山川,還是離你很遠。
“澄江靜如練”這句詩通常從字面的解釋是,江水平靜得像一道白練,或是這個江水明凈得仿佛白綢一樣,這樣解釋本身也沒錯,但是總覺得好像少了點什么,這不就是小學生用的比喻句嗎?還是明喻句。為什么前人會稱這兩句是“吞吐日月,摘攝星辰”的句子呢?
我前面說到李白,他一生欽慕的詩人也是謝朓,他有兩句詩“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你理解了“澄江靜如練”這句詩,就會一直想著這位叫謝朓的詩人。
那么“澄江靜如練”到底有怎樣的精彩呢?我前面說到詩人的準確,準確地描述面前的風物,同時把自己的情感準確地賦予面前的這些景物。還有一種準確,就是準確地使用詞語。我們要相信好的詩人使用的每一個字詞都是有意義的,都是經過他的眼睛、耳朵乃至他的心靈反復估量的,每一個字詞的生命都比我們人的生命要長久。
所以詩人使用的字詞并不是僅僅要表達一個意思,他是要跟字詞所蘊藏的生命交談,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做所謂的文學批評,做文本細讀,就是去耐心地體會這些詩人寫下的字詞里面所蘊藏的生命。
回到“澄江靜如練”這句,這句詩關鍵在于“靜”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 是這樣解釋“靜”字的,“采色詳審得其宜謂之靜,考工記言畫繢之事是也。分布五色,疏密有章,則雖絢爛之極,而無淟涊不鮮,是曰靜”?!皽L涊”就是比較污濁,沒有什么污濁、不干凈的叫“靜”?!叭诵膶彾鹊靡?,一言一事必求理義之必然,則雖緐勞之極而無紛亂,亦曰靜?!?/p>
“靜”這個字的古意,比現代漢語的意思要豐厚很多,舊時所謂的安靜,要以絢爛和復雜作為底子的,因為“靜”這個字里,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右邊是一個爭字,是爭取的爭,要從世間的絢爛復雜里面奮力爭取安靜和平靜,并不是逃避,那些目睹過真正江水的人會知道。
回到這句“澄江靜如練”,越是沉靜的江水,越會將滿天的霞光像鏡子一樣反射在江面上,就像剛才解釋的“靜”字一樣。而那最后能夠涵容五色的,將所有的顏色匯在一起的顏色是什么顏色?是白色。
就像“澄江靜如練”的“練”,就是白色的熟絹。如果說“余霞散成綺”堪比人世間可以目睹的繁華,那么“澄江靜如練”就是繁華消失后的短暫瞬間,在那一刻霞光已經消失了,但是黑暗還沒有來臨。我們回望到過去的地方,目睹了遠處白色的江水,仿佛江水收留了一切的顏色,收留了一切的悲歡。
謝朓是一個生活在混亂時代的人,南北朝的宋齊交替之際,那時候君臣屠戮,戰亂紛紛。但是在他的詩里面,尤其在他最好的那些詩里,基本上看不到任何時代的痕跡。這個和后來杜甫的詩非常不一樣,我們今天大部分人都很喜歡杜甫的詩,喜歡這種緊貼著時代的寫作,記錄時代的歷史。
有一陣子杜甫特別忙,因為當代的詩人都在謳歌杜甫,所以杜甫很忙,但是謝朓很悠閑,沒什么人想起他。謝朓的詩歌,其實在中國的古典詩歌里是屬于一個更為古老的傳統,就是“詩以言志”,詩歌是為了表達感情的,而不是僅僅用來記錄歷史。
流水與時間
這背后涉及的是兩種時間觀,即所謂的古今之爭。在現代人看來,時間是像江水一樣線性向前發展的,2021年、2022年、2046年就是這樣線性向前發展。在這樣的線性時間里面,每一個時間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重要的,我們仿佛時時刻刻在見證歷史。身處一個重大的時間點上,我們置身于江水中,要沖浪。但是我們會很興奮,同時也會很焦慮,因為你隨時隨刻會被歷史所淹沒。
另外一種時間觀就是更為古典的時間觀,他們相信時間是循環往復的,就像白天和黑夜的循環,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輪回。
謝朓有一句詩,“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江水是線性向前的,但是日月是循環往復的,那個線性向前的江水,仿佛流到了日夜循環往復的轉盤里,在循環往復的時間觀里面,此時此刻發生的重大事件就變得沒那么重要了,因為太陽底下沒有新事,一切發生過的都曾經發生也會繼續發生。
那么什么東西會更加重要?其實是事件之外的人的感情。而這時人不一定要浸泡在江水中跟江水沖浪,他可以抽身在外面做一個旁觀者,站在岸邊,“客心悲未央”,他成為宇宙的客人,在短暫的現實和重復的歷史之外,更值得記錄的是屬于人的更加普遍和永恒的情感。
謝朓的悲歡愁絕,乃至于中國大多數的古典詩歌要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知和別離,他們的講述又不是非常激烈的,而是非常平靜的,仿佛置身周而復始的時間荒野,一切都有重新來過的那天。
比如那首《懷故人》。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望望忽超遠,何由見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間之。離居方歲月,故人不在茲。清風動簾夜,孤月照窗時。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
這首詩里面沒有很生僻的字,也沒有什么難懂的意思,仿佛就是小兒女在說家常話。但是如果我們對《楚辭》《古詩十九首》乃至于對漢魏詩歌有所了解的話,你會發現這里面每一句都有來歷,每一句都有出處。
這種寫法就像艾略特說“現代詩是泯滅個性的結果”一樣,是把個人的心靈完全地壓制住,把個人的心靈沉浸在無數前代詩人的心靈當中,造成的效果是非常奇妙的。
如果我們對漢魏的古詩很熟的話,你會發現每一句都十分相似,但它們合在一起,百煉鋼化成繞指柔,它們會產生一種很奇妙的效果。這些陳舊的詞句,它散發著一種新鮮的光澤。
詩酒風流
我很喜歡最后的兩句,“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因為可以讓我想到陶淵明,想到我最喜歡的《停云》,這首詩寫的是一個人在想念另外一個人,想念的時候一個人在喝酒,“靜寄東軒,春醪獨撫”。后來現代作家梁遇春有一本集子叫《春醪集》,大概就是從這里來的,就是他一個人在喝酒。
陶淵明是一個特別愛喝酒的人,所以他的詩里面基本上處處離不開酒,討論他的時候也難免會談論到酒,但是何謂“得酒趣”?我覺得陶淵明是得到酒中真趣的人,他自己也有這樣的自認。他在談論給孟嘉作傳的時候說,“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
陶淵明有20首飲酒詩,寫的就是前朝嗜酒之人,但他寫到漢朝為止,沒有提到魏晉的名士。我們知道魏晉的名士都是很好酒的,魯迅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有談到酒。在陶淵明看來,魏晉的名士雖然好酒,但他們是為了享樂、為了避禍、為了抗擊名教,他們有個人的目的。但是真正的酒趣不在于個人的享樂,而是在于某種群體性的人倫和禮俗當中。
喝酒是一個跟禮有關的事情,禮是跟所有人相處的事情。荷馬史詩《奧德賽》里面有一段,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奧德修斯,談人生最大福分的話。他想象中,人生中最大的福分在于個個挨次安坐,面前的餐桌擺滿了各式食品肴饌。司酒把調好的蜜酒從調缸里舀出,給各人的酒杯一一斟滿,在人生的盛宴面前,每個人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在社會的位置,置于更大的時空里面的位置,這其實就是最大的福分。但這樣的位置并不是自己給的,永遠是他人賦予的,所有的位置都有一個參照系,這個參照系是更準確地說是能跟你一起喝酒的朋友賦予的。所以酒趣這個事情,陶淵明一直是在跟朋友們在一起喝酒。
回到上面的“有酒有酒,閑飲東窗”,就是有酒沒有人,所以他想念一個人?!霸秆詰讶?,舟車靡從”,“安得促席,說彼平生”,我想跟他面對面坐著,談論這一生過得怎么樣。
陶淵明的《停云》合在一起就是謝朓最后的那兩句,“安得同攜手,酌酒賦新詩”。說到喝酒難免會喝醉,陶淵明飲酒二十首的最后兩句是,“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你要原諒我這一生犯的錯誤,因為我是一個經常會喝醉的人。但是在人生的盛宴面前,有誰沒有喝醉過,誰沒有醉過幾次?或者說,有誰是永遠正確不會犯錯誤的呢?那些永遠正確的人,多少有點無趣,那些永遠沒有喝醉的人,也體會不到酒里面的真趣。不要喝得爛醉就好了,我說的喝醉就是微醺就好了,因為喝爛醉確實對身體很難受。但是喝酒這個事情,一般喝起來很難控制不喝醉,對我自己來講有一個經驗,那就是盡量喝點好酒,比如說喝點五糧液。
微微喝醉一點有一個好處,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會漸漸消失,會抹平。每個人都在輕輕的搖晃當中,像回到了搖籃里,也像見到大海一樣,就是我們面對大海時的感覺,微微搖晃的感覺。
“一江春水向東流”,江水的盡頭是海洋,江水跌宕起伏,曲折環繞,但是海洋始終抱有同樣的姿態。
在演講的最后我簡單談談江河和海洋的關系,如果說萬里長江水象征著千年華夏的歷史,那我們現在站在的長江入??凇虾?,就可以象征著現在,而未來就是我們站在海邊,眺望著不可企及的大海,另一邊就是未來。
過去和未來的關系,某種程度上就是江河和海洋的關系,但這個關系不是單向的,不是簡單的百川歸海,而是雙向的關系,因為在“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外,還有“春江潮水連海平”,海水會倒灌進江河。未來會影響過去,那些過去的人和事,那些詩歌都并不是凝固不變的,它們會被改變。我們對于現在的和未來的理解,會改變我們的過去。
我們想象一下那些海潮,年年月月地從入??谝恢蹦媪飨蛏系那榫?,那是跟“一江春水向東流”一樣,億萬年都沒有停止過的情景。
我們今天站在長江入??诘默F在,就是站在過去和未來同時被激蕩的現在。我們談論過去時代的事與人,并不是要逃避未來,也不是要逃避現在,而是要更好地理解——同時被未來和過去沖洗的,是此時此刻我們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