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2591份問卷里的家長生物多樣性認知:隔著屏幕,難聞花香

      “自然教育是體驗式的教育,隔著屏幕,聞不到夏天的荷葉香、秋天的桂花香?!蔽靼布议L劉女士認為,真正的自然教育就是跟電子時代做抗爭,自然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要在與自然的親近中獲得情感能量。

      受訪的幾位家長認為,自己只能回答孩子的一些常識性問題,對更專業的問題束手無策,甚至常常感覺“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家長不必太過擔憂自身的自然知識不足。王西敏認為,傳授自然知識只是自然教育中的初級階段,更高級的自然教育是讓孩子產生對自然的愛、享受在自然中的樂趣、樹立環境保護理念等。

      (本文首發于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

      責任編輯:汪韜

      (梁淑怡/圖)

      一朵花是怎樣開放的?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廣西北海家長楊女士購買了線上課程還原花開過程,但孩子看了沒什么感覺。楊女士忽然發現,觀看線上視頻不如讓孩子親自觀察一朵花的慢慢綻放過程。

      為什么企鵝在南極,而北極熊在北極?秋天到了,有的樹為什么不落葉?在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中,有很多關于自然的問號。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新聞事件更加強了孩子的好奇,這背后考驗的,是家長的生物多樣性知識。

      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綠色研究中心與全國自然教育網絡發布《咱家的自然課:中國家長生物多樣性認知調研報告》(下稱《報告》,點擊報告下載全文),通過全國27?。ㄖ陛犑?、自治區)137市(直轄市的區)2591份問卷和14位家長、自然教育從業者訪談發現,家長雖然認為家庭是自然教育的主力,但自身自然知識不足。3/4家長聽聞過“生物多樣性”,但局限于物種多樣性,不熟悉生態系統多樣性和基因多樣性。家長給自己在自然領域的知識水平打分,滿分為10分,平均分為5.15,未達到及格線。

      (馮慶超/圖)

      自然教育是連接人與生物多樣性的橋梁。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長,有利于身心健康。自然教育經典書籍《林間最后的小孩》提出了“自然缺失癥”,這并不是一種醫學意義上的病癥,但如果在兒童身上長時間存在,很可能會導致一系列行為、生理、心理上的問題,比如肥胖癥、視力退化、注意力障礙、抑郁癥等。

      面對孩子的好奇心,什么因素影響了孩子接觸自然?而家長又該如何助力孩子的自然教育?

      自然必須要親自體驗,“總是給人神秘的感覺”

      在家長眼中,孩子對自然知識的興趣高于其他類型。課外知識中,家長認為孩子感興趣的類別(多選)中,自然知識高達86.88%,遠高于科學科幻(59.09%)、天文地理(51.10%)和歷史文學(42.76%)。

      (馮慶超/圖)

      自然教育從業者對這一結果并不意外。許昌布蘭奇自然學校講師張喜紅認為,天文地理、科學科幻、歷史文學都可以通過網絡、書本等媒介接觸,只有自然必須要親自體驗,“總是給人神秘的感覺”。

      北方常見的野燕麥,成熟后的種子掉落地上,遇到雨水后,麥芒會轉著圈把自己插到泥土里。在課程互動過程中,孩子們會輕輕拿起野燕麥,再朝麥芒噴水,或者把它放進嘴里含一下,這時野燕麥就會在手心緩緩旋轉,這種神奇現象深深吸引著孩子。

      如果將自然界分成不同領域,家長認為,孩子們最感興趣的領域依次是動物、森林、植物、河流海洋、氣候、微生物。

      這個排名與孩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蓁蓁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