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尋蹤大巴山:家族百年遷徙史的田野考察
何其幸哉,路途行駛的漫長與驚險,都沒有阻擋我終于找到了這支家族的下落。
在一路追尋的途中,我感喟生命的堅韌。在260多年前,吳在明不管因為何種原因,毅然率領全家背井離鄉,竟然跋山涉水了近兩千多里地。
責任編輯:楊嘉敏
中國文化相對于世界文化而言,最有特點之處是數千年無間斷的傳承,其中,宗譜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個性的一環。歷史上遺留至今的民間宗譜是對國史、地方志之類官方修史的一種重要補充。雖然因修譜者的原因宗譜質地參差不一,但不可否認幾乎每一部宗譜中都蘊含著真實的歷史信息。例如,幾乎所有宗譜中都有家族遷徙的記錄,可為宏觀移民史的補充和注解。2019年春節期間,我因考察一個湖北吳氏家族的遷徙驅車赴鄂進行田野追尋。
己亥初二早上七點,我從蘄春漕河鎮出發,經麻城由導航指引一路向西,前往鄂陜交界的鄖西。路上時有晨霧、時有小雨,但沒有堵車,沿著福銀高速(G70)一路行駛。過了襄樊,接近武當時,高大的重巒疊嶂開始出現,并以濃重的深色慢慢向我逼近。從未到過的武當山近在咫尺,但卻不能讓我須臾放慢奔向鄖西的車速。
下午大約3點半抵達鄖西,看一下里程表,從蘄春至此,開了643公里。找賓館住下后,見天色尚早,又急急忙忙趕往60公里外的上津古鎮。因為,后來鄖西吳氏族人有些人遷到了此地,另外,這里有著鄖西年代最早的天主教堂,據說湯若望曾在鄖西一帶傳教。不晚于清代嘉慶年間頒布的吳氏家法,對族人入教有著非常明確的懲治條法。此在國內宗譜家法中,不敢說僅見,但也應是比較少見的。
冬日濃霧天中,鄂陜交界鄖西縣吳家扒的土地廟孤零零地矗立在田野上。
蘄春(木季)柘林始遷祖吳正華歿于康熙十三年(1674),享年64歲。生于順治二年(1645)的長子吳國昌歿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享年74歲,這一年,他最小的弟弟吳國釗52歲。吳國釗為這個家族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回到江西老家尋根問祖,并創修了蘄春吳氏族譜。山河阻隔,在蘄春與永修的一往一返,路途注定是很艱辛的。
長房吳國昌有子三:應本、應松、應新。從宗譜看,吳國昌的妻子陳氏與應松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