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后會有期:尋親路上希望與失望交織,DNA是最終認親依據

      血濃于水,尋親者成長中的委屈,在與親人見面的時刻最終釋懷,但有部分人仍然在尋親的路上。

      責任編輯:方迎忠 鄭潔

      ▲河南鄭州,10名從江南地區抱養、在鄭州長大的孩子聚會,商議組團尋親。這些養子養女在收養家庭多為獨苗,他們沒有兄弟姐妹,互相聯絡,把彼此當作親人,在尋親路上互相慰藉

      7月11日,公安機關為郭剛堂一家舉行認親儀式,離散24年的家庭終獲團聚。郭剛堂自1997年起騎行摩托車在各地尋子,他的經歷被改編成電影《失孤》。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尋親者還在尋找團聚的可能。他們之中不僅有因拐賣而骨肉分離的家庭,還有一群特殊的尋親者,他們在特殊時期被父母遺棄,如今也在努力尋找回家的路。
      上世紀60年代前后,江南(江浙滬)地區農村曾出現過糧食短缺情況,一些剛出生的孩子被轉送到福利院,經相關部門安排或民間介紹到北方(冀魯豫蒙等地)相對殷實的缺兒少女的家庭收養。這一現象在70年代后逐漸消失。
      如今,半個世紀過去了,這些孩子在各地長大,他們開始放下成見尋親。在曲折的尋親過程中,他們結伴而行,互相慰藉,DNA鑒定成為最終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梁淑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