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評|郭剛堂尋子24年終成正果,技術照亮孩子回家的路
DNA比對,跨年齡面部識別,讓找到更多被拐賣的孩子成為可能。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也讓被拐賣兒童更容易被找到。愿技術的進步,讓天下無拐。
責任編輯:陳斌
郭剛堂、郭新振一家人認親現場。
2021年7月,尋子近24年的山東人郭剛堂終于迎來了日夜期盼的好消息:兒子郭新振找到了。這個消息,也讓因為電影《失孤》而了解到郭剛堂故事的網友為之振奮。在科技的加持和公安部門的努力之下,更多被拐賣的兒童有望與親人團聚。
1997年9月21日,郭剛堂2歲多的兒子郭新振在家門口被拐走。當年底,郭剛堂在摩托車上綁上印著兒子照片和信息的旗子,走上了全國尋子之路。到2015年,他已經騎行近40萬公里,走遍除新疆西藏之外的所有省份,卻一無所獲。2015年,以他為原型創作的電影《失孤》在全國熱映,讓更多人知道了他尋子的故事。然而,兒子還是沒有找到。一直到6年之后的2021年。
2021年7月13日,公安部召開新聞發布會,披露了偵破郭新振被拐案的更多細節:2021年公安部發起偵破拐賣兒童積案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柔翡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