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3年開始,南方周末每年發布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榜,激勵了許多中外企業在履責之路上不斷進步。然而,盡管越來越多的企業已開始接受社會責任理念,但依然有部分企業責任意識缺失,頻發重大負面社會事件。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自2019年起每月評選“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為推動更多企業重視和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推出“月度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專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警示和參考。
為推動更多企業重視和提升社會責任管理水平,促進企業、社會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推出“月度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專題,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提供警示和參考。
2022
-
20家企業廣告違規,營銷需要有底線意識——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消費者責任領域有34起負面事件,20起與企業廣告違規相關,其中3家企業因發布侮辱女性廣告被罰或致歉,君樂寶、711、潔婷,都是消費者耳熟能詳的品牌。 -
保障消費者權益,夯實消費復蘇基礎——7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7月警示事件中,有32件涉及消費者權益,其中有多家企業因惡意生產和銷售劣質產品被罰。在促進消費復蘇和推動消費升級的背景下,企業既要重視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性,更要始終保障產品和服務的安全性。 -
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頻發,企業仍需積極“向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觀察報告(2022)》發布
2022年7月28日下午,由南方周末報社主辦的ESG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作為第十四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年會的主題論壇之一,本次活動集結眾多專家學者、企業高管、智庫機構及媒體優秀代表,深度解讀ESG的中國發展新趨勢,探索企業ESG實踐發展新路徑。 -
信披違規凸顯,上市公司內控能力需提升 ——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合規管理領域收集負面事件38件,金融業監管更趨細致全面,大額罰單不僅遍及銀行信貸、理財業務,信托及支付機構等市場主體亦受關注。 -
企業安全事故頻發,亟須做好隱患排查——5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5月共收集111件安全與健康領域警示事件,企業安全生產事故頻發,企業應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將安全事故消除在風險隱患階段,實現以高水平安全服務高質量發展。 -
管理層頻繁舞弊,公司治理水平待提升 ——4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合規管理領域收集負面事件35件,管理層以權謀私,以及上市公司和評級機構對信息披露規則的無視是本月反映的突出問題。 -
零售業廣告性別意識淡薄,銀行業數據治理失位 ——3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3月企業警示事件數量環比增加90%,其中金融業的數據治理問題引起監管層面的重點關注,21張罰單和8760萬元的罰款暴露出銀行業數據治理失位,金融業亟待加強數據合規建設;另外企業責任治理問題突出,發生多起零售業廣告涉嫌侵犯性別平等問題,反映出企業內部性別平等意識淡薄。 -
新工作形態呼喚負責任雇主 ——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從事件影響看,2月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有兩類值得關注:一是互聯網企業發生的員工長時間加班、員工猝死事件,二是國際品牌發生的責任缺失事件。 -
醫院需完善維護公益性的運行機制 —— 1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2022年1月監控得到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116件,企業治理領域事件占比49%,社會領域事件占比43%,環境領域占比8%,醫療機構、房地產、金融行業責任缺失問題值得關注。
2021
-
汽車質量問題頻發,新產品更應重視質量安全 ——1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2月共收集篩選134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合規管理、消費者責任領域的事件占比位居前二,分別為41.0%、36.6%。其中汽車業的消費者責任事件激增,車企在不斷迭代更新的同時,應將產品質量安全責任擺在首位,對前沿技術進行深度安全測試,降低產品風險,才能贏得消費者的信賴。 -
消費維權輿情高發,消費升級任重道遠 ——11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1月發生在消費者權益和公平運營兩個領域的事件占比明顯提高。高發的消費維權輿情和個別影響惡劣的侵害消費者權益事件表明,大量分布在消費端、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市場主體,其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和實踐與消費升級的訴求并不匹配。 -
網紅餐飲應扎牢食品安全底座 ——10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業腐敗與違規問題疊加,社會責任管理能力需強化 —— 9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9月共收集篩選107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合規管理、公平運營、消費者責任領域的事件占比位居前三,分別為29.0%、20.6%和15.9%。其中金融業合規和腐敗問題增多,需要進一步完善金融系統內部管理體系,強化懲治金融腐敗、防控金融風險。 -
餐飲業食安問題高發,須守住食品安全底線——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8月共收集篩選194件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合規管理、消費者責任、安全與健康領域的事件位居前三,共計占比超六成。其中,網紅餐飲品牌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引發公眾廣泛關注和擔憂。作為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主體,餐飲企業必須主動擔負起主體責任,堅守食品安全的底線,才能行穩致遠。 -
醫藥行業負面事件多發,企業需緊繃質量安全弦 —— 7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藥械質量事件頻發,企業需堅守安全底線 ——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業管理失范頻發,互聯網平臺生態亟須改善——5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企業合規風險頻發,治理能力亟須加強——4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堅守產品和服務責任,提振消費信心——3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金融合規風險高發,平臺責任引發討論——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互聯網企業問題頻發,平臺失管失察問題嚴重 ——1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2020
-
侵犯員工權益事件頻發,企業需強化員工責任意識——1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十四五”全面促進消費,企業責任也需升級——11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房屋租賃市場亂象凸顯行業責任治理缺失——10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安全責任缺失引發重大事故,商業倫理需慎重思考和踐行
9月的警示事件中,守法合規問題依然突出,安全與健康事件有所減少,但事件性質較為嚴重;在商業倫理和責任治理領域,發生了不少引起社會爭議和關注的事件。在愈發不確定的環境中,企業需要審慎思考與社會的關系,察覺、回應利益相關方的期待,才能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不掉隊。 -
民生領域警示事件增多,企業需平衡經營壓力與社會責任——8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8月份,共收集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66件,其中涉及勞動就業、食品衛生、藥品質量等民生領域事件占32件。據統計,5月-8月共發生涉民生領域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74件,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沖擊與影響下,企業需要在應對經營壓力的同時兼顧履行社會責任,對內維護員工合法權益,對外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 -
消費侵權事件頻發,后疫情時期企業更應聚焦產品和服務——7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在7月份的警示事件中,消費者責任警示事件占比33%。產品和服務是企業的第一社會責任,后疫情時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回歸本質,努力打造更加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創造更大的經濟社會價值。 -
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缺失警示報告:制造業、金融業、信息服務業違規事件聚集
-
互聯網企業警示事件數量最多,守法合規責任仍待加強——6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6月份發生的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從涉及的議題來看,守法合規的警示事件占比最高,為39%,從行業分布來看,互聯網企業警示事件占比最高。守法合規是企業的底線責任,互聯網企業應將合規體系建設落到實處,切實增加合規運營能力。 -
違法違規遭重罰,金融機構合規運營能力需加強——4-5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疫情期間違法違規,企業社會責任踐行要有“硬約束”——3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
忽視社會責任,多家企業在疫情期間被處罰——2020年1-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疫情期間,違法違規和侵犯消費者權益事件增多。經南方周末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中心智庫專家匿名投票,1-2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與疫情防控相關的事件占4件,多地藥房以及大潤發、家樂福等商超因哄抬民生商品價格被處罰。
2019
-
生產安全事故居“高位”,互聯網企業需“向善” ——12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2月份,在消費者責任、守法合規、安全與健康等領域發生了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其中,在評選出的“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互聯網相關事件占4件,生產安全事故占3件。企業在基礎責任踐行方面仍存在重大缺失。 -
企業守法合規問題突出,員工責任問題凸顯——11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1月份,在守法合規、消費者責任、安全與健康、公平運營等領域發生了一系列企業社會責任缺失事件,部分企業在2019年內多次被監管部門處罰。此外,勞工問題凸顯,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中,有兩件與員工責任相關。必盡責任未盡依然是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要重視的首要問題。 -
71件警示事件,必盡責任缺失占67.6%——10月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析
10月份,在企業生產安全、藥品質量、消費者權益保護、守法合規等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社會責任缺失事件,反映出企業在基礎責任踐行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間,企業社會責任制度化建設仍然任重道遠。 -
隱私安全保護首當其沖 9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
9月十大企業社會責任警示事件分別涉及消費者權益保護、食品藥品安全、供應鏈管理、環境責任和守法合規五個方面,這說明企業仍需要加強基礎責任,切實守法合規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