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檸萌影業CEO陳菲:做女性題材要表達新女性價值觀

      2020年新冠疫情以來,影視行業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和困境。各大影視公司在主動自救的過程中,不再局限于過去IP題材的開發,而是從多維度探索更多題材的可能性。檸萌影業作為頭部影視公司,于2020年推出的《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曾引起了廣泛的行業關注,也收獲了現象級的大眾討論。

       

      顯然,收獲這樣的成績,與檸萌影業一直在劇集的賽道上持續探索和深耕是息息相關的。檸萌影業CEO陳菲和主創團隊大約從2017年就開始做女性題材的布局研發。她們洞察到這三年來中國女性“她”力量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女性自我意識在覺醒、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在籌備《二十不惑》期間,檸萌影業主創團隊利用大量時間精力去做調研,用問卷、訪問等各種方式采訪大學生,以確定在他們身上所承載的表達和主題。而到了《三十而已》王漫妮的故事呈現時,也是選用了編劇朋友的真實故事以及大量深入的用戶洞察。當很多觀劇的滬漂女孩對王漫妮的經歷感同身受之時,也正是調查普適性的最好佐證。

      在陳菲看來,《三十而已》之所以火爆,正是因為團隊把這些洞察的結果運用到人物和劇情的塑造上,非常精準地擊中了潛在的集體情緒。一個客觀的事實是,當代女性能夠更加直面自己的新欲望。不管是處于20歲還是30歲年齡關口的女性,她們都有各自所面臨的壓力,她們的情感、婚戀、事業,都需要被表達,每一種發乎于心的選擇都值得被尊重。而劇集成了一個此類聲音的表達渠道,反映出女性在各個階段所處的困境。

      盡管收官已久,我們仍記得《三十而已》在夏天掀起的討論風暴,頻上熱搜、演員玩梗,甚至模仿劇中演員的全民參與,都是劇集引發的普遍價值情緒大狂歡。而要想做到如此,需要持續深入的用戶洞察,這樣才能找到真實的問題,擊中真實痛點和集體情緒。

      起初看到劇本中的三個女性角色,陳菲的第一反應是她們擁有三種完全不同的特質,這三位女性身上映射著三十歲女性的一體三面,分別代表著“不愿面對的自己”“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區別于傳統大女主劇,三個女主沒有人擁有絕對完美的人設,她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缺點。

      主創團隊很注意角色帶給觀眾的觀感,希望觀眾看到的不是俯視、高高在上的爽劇,女主什么都是對,什么都是爽,這不是創造的方法和初心。重要的是,不回避人物的復雜性,人物刻畫做到有缺點有糾結有成長,尤其是人物灰度的呈現,比如王漫妮,為她的欲望設置底線,并進一步細化她在底線之上的各種掙扎和反復,讓人物更立體、更真實。

      高要求的結果就是更加曲折和反復的打磨過程,不光是劇本階段,在整個拍攝過程當中,《三十而已》的劇本也一直都在進行著調整。因為是女性題材劇,陳菲團隊希望堅定地站在女性視角、女性立場。女性視角會帶來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在一部分男性觀眾眼中,女性表達為主戰場的劇集總是會安插一些令人發指的男性角色,似乎女性角色在劇中的蛻變和崛起一定得遭受來自男性的壓迫和摧殘。主創團隊一開始就知道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創作過程中,她和團隊非常警惕的一點就是不要把男性和女性對立起來去寫,更不要去貶損和俯視男性,在她看來如果在男性和女性這樣的互動關系中貶低男性,其實是在反向損傷女性角色。

      好的劇集絕不是某個群體的狂歡。主創團隊盡量把每一個人物都做得比較立體,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不管角色大小,都去抓住他/她的訴求和困境。而這涉及的基本概念就是:如果強行為了女性的蛻變把男性推到對立面,會有失偏頗,也不能真正體現新時代女性的價值觀。

      從創作角度來講,擊中大眾情緒其實不難,難的是如何在劇中為人物找到一個解決辦法,這也是劇集吸引觀眾的根本所在。而這,就需要對人物在劇中經歷的事件和作出的選擇有著精確又合理的篩選。大眾無法接受一個女人為物質喪失底線,也無法接受一個女人對渣男老公無底線包容。為了保證人物塑造和社會話題的可信度,創作團隊做了大量人物的案例調查。王漫妮在劇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顧客,及其銷售工作中的經歷,都來自奢侈品店銷售員的真實故事。

      編劇張英姬和出品方檸萌影業都做了不少深度采訪和用戶洞察,王漫妮的故事,她在店鋪里遇到的競爭,她個人的職業進階,這些全部是采訪得來的。團隊力圖在王漫妮這條職業線的特色上做到“真實”,并以她為主進行職業塑造。

      劇中王漫妮的選擇并不是編劇的幻想和閉門造車,每一步都是經過大量討論得出的,比如從老家再次回到上海時,王漫妮放棄了原有的工作經驗當上了職業討債專員,選擇從零開始,并通過一路打拼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最終她卻又再一次將自己清零,選擇去海外深造。這一落點是導演張曉波特別堅持的,他認為王漫妮的人生就是在不斷地翻越高山,在翻過了一座山后,便想翻過另外一座,雖然她不知道這座山后面是什么,但她就是想去看一看。

      團隊都贊同導演這樣的落點更符合她的性格。她在職場和情感困境中一步步做出的選擇,做到邏輯真實情感落地,能夠讓觀眾產生共情,甚至讓觀眾為她心疼、為她扼腕、為她叫好。

      總體而言,如今電視劇制作日益成熟,想要題材完全創新難度頗大。檸萌在女性題材這條路上早早出發,探索到了更廣泛的開拓空間。這不僅打破題材之間的壁壘,也進一步讓受眾破了圈層。

      檸萌影業CEO陳菲

      “年輕用戶對價值觀和真實性的要求很嚴格”  

      南方周末:《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現在回看,您覺得有什么遺憾的地方嗎?

      陳菲:《二十不惑》體現了前浪和后浪的價值觀差異?,F在的年輕人對價值觀和真實性的要求很嚴格。他們拒絕在現實題材中看到人物開金手指,不管是在職場上還是感情上。比如我們會認為女主和00后的姐弟戀也很美好,但更多的觀眾站了女主和她老板的CP。這是后浪的價值觀,他們不相信一個又帥又有錢的弟弟會追求一個和自己生活沒什么交集的、平凡普通的“姐姐”。這些反饋都會幫我們在第二部中把人物做得更扎實、更真實?!度选穭t讓我們看到了輿論場中女性價值觀的撕裂。比如最早引爆的“全職太太是不是獨立女性”的話題,還有王漫妮的情感線,甚至最終顧佳該不該離婚,微博上都吵成一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南方周末:在2020年以前,影視劇基本都是男性主戰場的表達,女性角色常淪為工具人,“二十”和“三十”這兩部劇無疑打破了這種次序,這個是否有方法論?

      陳菲:從《三十而已》我收獲了關于女性題材創作的寶貴經驗:堅守女性視角、女性立場。比如《三十而已》中直面女性新欲望、表達新女性價值觀?!度选肺覀儠鴮懥伺缘男掠罕热缤趼菀贿呍谂ぷ骺孔约捍蚱?,一邊也在追求好的愛情和婚姻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價值觀層面,我們想表達的是,作為女性,我首先是我,我需要遵從內心自我實現,而并不只是誰的太太、誰的女兒或是誰的媽媽。很多觀眾認為顧佳不該放棄婚姻一無所有,我們認為,走出這段婚姻是顧佳為自我重生的一次選擇。

      人物灰度呈現,寫好底線之上的掙扎。比如劇中王漫妮和梁先生的情感試探和進退糾結,從王漫妮初遇時的理性拒絕到再相見時的飛蛾撲火,她可以接受他不婚主義但絕不能接受他腳踩兩條船。王漫妮和梁正賢交往,是我們集體共創中爭論最為激烈的部分,女主在行動選擇中哪些地方可以妥協,而什么樣的底線必須堅守。再比如顧佳對于丈夫出軌零容忍,但對離婚不是沒有掙扎和猶豫。先給人物設置底線,再寫好底線之上人物的糾結和掙扎,這樣能讓人物立得住、邏輯自洽,也讓觀眾覺得更真實可信,得到思辨的體驗和精神的滋養。

      南方周末:據了解,檸萌在前期都會做大量調查并建立自己的數據庫,這個實踐過程具體是怎樣的?如何保證取樣具有普遍性?聚焦于一線城市的女性,是否考慮過下沉觀眾的接受性?

      陳菲:“用戶導向”是檸萌影業自創立起就一直堅持的方向?!抖换蟆肥羌w創作,編劇是一群95后的年輕人,他們的劇作經驗較淺,《三十而已》則是非常成熟的編劇張英姬的獨立作品,我們在這兩個作品中都用到了用戶洞察方法論。不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下沉市場,經歷可能有不同,但是情感是共通的,情感真實,就不難被接受,真實的標準是戲劇中人物的邏輯真實、情緒真實,劇集本身的落點在于能夠引發大眾共情,而非讓人物做到完全生活真實,我們歸根結底還是一部戲劇,不是紀錄片。

      等項目真正到了創作階段,我們會做大量采訪。采訪環節的難點在于,大量采訪得來的素材,如何把這么多“點”匯集成一個“面”,再提煉成“點”。即從大量樣本中提煉出群體共性,再把這些共性化到3~4個主人公身上。而通過洞察提煉創作出來的人物也好,故事也好,最核心的是人物行動選擇背后彰顯的價值觀。價值觀是主創在洞察之后的提煉和取舍。

      檸萌的頭部臺網劇集定位的是全人群,所以我們在展現女性困境的時候,會盡量深挖女性共通的問題。其實,女性市場是一個縱深度很深的題材,即使是下沉用戶,對于女性生存的境遇是心存關心的,對于女性所遭遇的困境也是情感共通的。

      南方周末:引領價值觀需要掌握火候,這兩部劇在創作過程中是如何去把握這種分寸感的?

      陳菲:價值觀是主創在洞察基礎上的取舍。我們在創作中經常會面臨一個難題:對于用戶是迎合還是引領?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要引領。我覺得應在順應用戶集體情緒的基礎上做價值觀引領。在影視創作中,開篇問題提得好能讓觀眾迅速建立共情產生共鳴,中間充分論證給觀眾提供了人物情節走向的多種可能性,而結尾的人物落點體現的就是主創的價值觀取舍。我認為好劇要在順應集體情緒的基礎上,做到價值觀引領。用《三十而已》的結尾舉個例子,顧佳離婚遠赴茶山,很多觀眾覺得太慘覺得她一無所有,我們認為這是價值觀引領,顧佳遵從內心放棄婚姻重啟人生,是新女性勇敢的獨立態度;關于順應集體情緒,我們可以做得更好,比如把林有有的潰敗和反省表達得明白直接。

      “我們想要做到只表達不定義”   

      南方周末:您也是在隨時關注科技發展的人,當下新鮮事物的不斷涌現帶給您最大的沖擊是什么?

      陳菲:先簡要說一下我們身處的行業出現了哪些變化。首先是內容消費格局之變:從近兩年網絡視聽行業市場的公開數據可以看出,2018到2019年,最顯著的變化是短視頻的市場份額超越長視頻,而2020年,長視頻份額會被直播帶貨進一步蠶食。其次,用戶之變,2020年6月,網絡視聽用戶規模突破9億,其中綜合視頻用戶規模7.24億,短視頻用戶規模8.18億。年輕用戶增加:2020年9月,90后用戶規模占比超過80后,而在泛娛樂內容消費領域,95后DAU使用時長遠超全部用戶均值。2017年,Z世代就貢獻了在線娛樂市場的54.8%。

      每一個風口背后都是技術變遷,影視行業上一個風口是從線性電視向移動互聯網的變遷。隨著5G時代、AI技術的普及應用,新技術風口到來會顛覆整個劇集行業的產品形態、生產方式、消費渠道、用戶體驗。

      但我相信有兩點是不會變化的。人的價值不變,我一直篤信,技術無論如何變化,人是替代不了的,算法可以制造迎合用戶偏好的內容,但創造不了超出用戶預期的爆品。一部劇集,從劇作表達到導演創作到演員表演,每一個作品都是一個獨一的生命體,不同的人在一起群智涌現,會創造出完全不一樣的作品,這個是算法是技術創造不了的。行業的價值不變。影視行業生產精神文化產品,比如《我不是藥神》能夠推動醫藥政策的發展進步,《少年的你》能讓大眾關注校園霸凌,《小歡喜》能夠讓大眾重視青少年的抑郁癥、關注代際親子關系,《三十而已》能讓大眾看到新女性自我意識的崛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就是“內容塑人”,是影視從業者的核心價值。

      南方周末:我們都知道當下中年女演員普遍在訴說自己的職業困境,如今的影視劇普遍的女性角色偏少甚至邊緣化,檸萌在這點上接下來有什么樣的計劃?

      陳菲:未來,女性題材依舊是檸萌的重點賽道,檸萌將同時推進女性題材的橫向系列化和作品的縱向系列化。關于題材系列化,“二十”“三十”之后,《四十正好》已在策劃之中,兩年前曾想把40歲女性話題也一并加入策劃,后來討論覺得可能太早。隨著《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熱播和熱議,我們2020年已經正式把《四十正好》這個選題列入生產計劃。同時,聚焦中年女性愛情觀的《小敏家》也馬上要開拍了,探討的是再婚家庭的問題。另外,我們的國民話題系列劇集也會去更多地關注和描摹更有光彩的女性角色。 

      南方周末:從制作方角度來講,怎么看待女性角色要么偶像青春低幼化要么媽媽奶奶長輩化,我們似乎很難在中國的影視劇中看到復雜、多面、有人性色彩的女性角色?

      陳菲:以往許多劇集的女性角色受到當時對女性的定義和刻板印象影響,但是近兩年女性話題的輿論場愈發激烈,女性題材成為創作的高頻地,一些高舉女性獨立的題材與內容也不斷涌現,對于女性角色的刻畫也更加豐富,不再局限于低幼化或者長輩化,比如《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都在通過不同層面嘗試把女性從婆婆、丈母娘、媽媽、妻子、女兒等多重身份下掙脫出來,讓女性回歸到“做自己”本身這件事情上,通過人物的行動選擇展現了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價值的表達,而且這種價值主張是多元的,我們想要做到“只表達不定義”。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