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特古道 貫通天山南北的天路
行進在險象環生又令人目眩神移的獨庫公路,人們可能不會想到,在這條現代公路以西的天山山脈西段,早在兩千年前,已經有了一條基本成型的貫通天山南北的通道。它,便是古絲綢之路上其中最為險峻的一段古驛道,史稱夏特古道。
責任編輯:楊嘉敏
夏特古道入口
被譽為中國最美景觀大道之一的獨庫公路,以長達561公里的頑強身軀,縱貫天山南北。它翻越了天山4個終年積雪的達坂(埡口之意),跨越了天山近10條主要河流。它沿途三分之一路段的萬丈懸崖、五分之一路段的高山永凍層令人體驗著“從火焰到冰雪”的光譜兩端心理歷程。
行進在險象環生又令人目眩神移的獨庫公路,人們可能不會想到,在這條現代公路以西的天山山脈西段,早在兩千年前,已經有了一條基本成型的貫通天山南北的通道。它,便是古絲綢之路上其中最為險峻的一段古驛道,史稱夏特古道。
早在西漢,解憂公主的愛女弟史,遠嫁給龜茲王絳賓為妻,走的是這條古道。及至唐代,高僧玄奘就從這里翻越天山,經龜茲抵達印度。近在清代,清軍經這條古道肅清準噶爾叛亂殘軍。
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里,是中國古代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徑,曾一度發揮著不可低估的獨特作用。但是,由于歷代中央政權對天山南北地域的管控,時緊時松甚至一度喪失,加之歷史上天山南北小國眾多,且相互紛爭各自為營,因此,夏特古道數度喧沸又數度沉寂,以至于逐漸被人遺忘。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夏特古道在歷史、人文、生態、探險等方面的特殊價值,引起了關注,人們對夏特古道的探險考察活動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在沒開發為景區之前,夏特古道在北疆的起點夏特牧場所在的夏特河谷,看似平坦寬闊,但要沿此道到達天山南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