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

      牟頔:用戶沒有說出口的需求,蘊藏著更好的機會

      牟頔,米未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

      一頭利落短發,一件黑色衛衣,牟頔充滿活力地走上舞臺,領走了屬于她的2019南方周末“年度先鋒人物”獎杯。

      牟頔是米未傳媒聯合創始人兼首席運營官,被稱為“先鋒綜藝操盤手”。她在二十多歲時已經成為央視總導演,又在而立之年到來前選擇了創業。

      牟頔總有辦法,把“冷門”變成“熱門”。她打造的第一檔網絡綜藝節目《奇葩說》標新立異,在看似插科打諢的辯論中輸出多元化價值觀,引發年輕人強烈共鳴,持續六季依然是爆款。2019年,《樂隊的夏天》又強勢“出圈”,將原本屬于小圈子的“樂隊”推到大眾面前。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牟頔表示,米未選擇去探尋用戶沒有說出口的需求。對于內容創作者而言,那些還未被關注到的需求,“往往蘊藏著更好的機會”。

      讓用戶獲得正向情緒

      南方周末:2019年爆款綜藝《樂隊的夏天》的靈感是怎么產生的?

      牟頔:有一個來我們這里面試的小女孩,她自己是玩樂隊的,她在面試時提了很多“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不加班、周末要去玩樂隊。我當時就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回來和團隊講這個故事,給馬東講這個故事。大家就覺得,在當下這種快速的、目標導向強烈的生活中,竟然還有這樣的“奇葩”出現。

      這大概是《樂隊的夏天》最初的靈感來源。其實我們每一次打造新節目都是基于對某一類人群的敏感,而選擇做那群人的故事。

      很多人好奇我們節目的創意來源。但我想說,作為一個每天都活在創意中的公司,我們很少因為誰提出一個創意而去推崇他。因為一款綜藝節目可能包含了至少一萬個創意,因為提出創意而被表揚、被推崇,我們公司不太這么做。

      我們更強調的是團隊?!稑逢牭南奶臁纺芡瞥鰜?,并不是因為一兩個很亮眼的創意,而是因為我們有圍繞著打造綜藝節目而努力的一百多人的團隊,有這樣一個組織的持續成長,我覺得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包括《奇葩說》今年做到第六季,依然給觀眾帶來歡樂,也是因為團隊的持續成長。

      南方周末:互聯網上新內容層出不窮,《奇葩說》播出到第六季,如何讓觀眾獲得新鮮感?《奇葩說》計劃做多少季?

      牟頔:改變是唯一的辦法。這類節目必然呈現邊際效應遞減的形態,尤其前面越成功,后面需要做的增量就越大。我們一直以來有一種持續的思考方式,就是每一季都要做出不一樣的內容,沒有哪一季是完全復刻上一季的形式與內容。

      《奇葩說》能做到第幾季不取決于個人意愿。它一方面是我們創作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是一個產品。它被用戶需要,被客戶需要,被平臺需要,那它就會有生命力。當這些都消失了,它自然就不見了。

      沒有什么事物可以永生。我們的態度是,永遠只看下一季。做第五季的時候我們知道會有第六季,現在第六季做出來了,看這個狀態我們認為會有第七季。如果它哪一天消失了,我們就接受它的消失。

      南方周末:《奇葩說》被視為90后心中的標桿節目,你覺得它區別于傳統綜藝節目最重要的地方是什么?

      牟頔:我們沒有把《奇葩說》和以往的綜藝節目對照,沒有思考它是不是傳統。我是覺得,每一個有所成的綜藝,它一定有特別的地方?!镀孑庹f》從當初的立意開始就很好地扣住了時代脈搏,它是某一個時期內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

      《奇葩說》剛出來的時候,觀眾不會想它有什么深意、有什么社會價值,不會想那么多。觀眾是被它的風貌所吸引。那時的《奇葩說》在我看來就是一個非常具有年輕感、非常勇敢的節目,這是它自帶的氣質。

      《奇葩說》的議題來源非常復雜,但我們也有一個評判標準。比如一些感情類題目,我們會考慮它是不是大多數人在真實生活中會面對的困境。還有一類腦洞題,不管這個題目外在包裝是什么,最終都會推導為個體與自己、他人、社會、世界、宇宙的關系。

      把困境視為內在激勵

      南方周末:從《奇葩說》《飯局的誘惑》到《樂隊的夏天》,米未傳媒打造的內容有沒有統一的價值觀?

      牟頔:米未傳媒有自己的價值觀,但對于我們打造的內容,我們不會強迫自己去給它們定義一個統一的價值觀。如果說我們做的內容有統一性,那就是它們都是娛樂產品,都是為了讓用戶獲得正向的情緒,這是我們的目標。但要說我們在節目里包裹了什么價值觀,深藏了什么價值輸出,我們沒有這樣的思考方式。

      說到米未的價值觀,我們最近正在激烈地討論中。我們現在能總結出來的是,米未是一個重視學習和成長的公司,米未是一個坦誠的、真實的公司,我們希望有話直說,我們更強調團隊而不是個體。這些是米未作為一個組織的價值觀,但不是我們要藏在產品里傳達給觀眾的東西。

      南方周末:很多內容創作者會緊跟熱點,從熱門中尋找熱門。而米未關注的內容本來就有點冷門,只不過你們能夠把冷門變成熱門。你們的秘訣是什么?

      牟頔:大家對待冷門、熱門事情的方式不同。比較理性的公司可能會在做項目之前分析市場數據,分析什么東西在風口浪尖,用戶關注什么。但我們很少這樣做。我們的思維在這一點上比較叛逆,我們很少關注那些用戶告訴我們的、他們現在正關注的東西,我們選擇的角度可能是探尋用戶沒有講出來的需求,這句話的意思是,在用戶沒有告訴你他需要的和喜歡的東西里,往往蘊藏著更好的機會,這是我們的一個思考角度。

      在米未,數據非常重要,但數據是拿來證偽,而不是拿來證明。我們很少通過數據去搜尋下一個機會點在哪里,這可能是我們思考方式不同帶來的結果。

      南方周末:大家經常談論職業女性的困境,你作為一名成功的職業女性,對此有何感受?成為母親給你的工作帶來了哪些改變?

      牟頔:作為個體,我當然有自己的困境,但我沒想過它是不是因為我的性別帶來的。我覺得有的困境和性別無關,比如你要balance家庭與事業的關系,那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要去balance。只是可能說,我們會固化地認為,女生就要更多地照顧家庭和孩子,所以才會有一些預設。在我看來,每個人的困境都是因為個人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每個人的需求又會因為個體而存在差異,很難用性別去定義。

      我并不是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我認為如果把困境視為困境,那它就會成為阻礙;如果把它視為可解決的問題或者一種內在激勵,那它可能就具有正向能量。

      米未的員工大部分是女性,當然這不是我們有意為之。我們會有一些共性的東西,比如審美、感受力、同理心等等,這也是從事這一行必備的品質。

      成為母親以后,我發現孩子與父母之間最重要的東西是真實。不管平常戴著什么樣的殼,說著什么樣的話,只要回到家和孩子在一起時,那種真實的連接感都能帶給我很大的能量。單從功利的一方面來看,我覺得生孩子這件事,對創業、對工作都能帶來很大的幫助。而對于我來說,孩子讓我成長,讓我治愈,孩子帶給我很多愛與滋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亚洲国产精品成

    1. <rp id="iyq9d"></rp>
      <li id="iyq9d"><acronym id="iyq9d"></acronym></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