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飛:汽車是錢包、閨蜜、私人管家
2015年,阿里集團和上汽集團合資成立斑馬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致力于提供互聯網汽車解決方案。搭載斑馬智行的第一款互聯網汽車上汽榮威RX5,用銷量回應市場質疑之后,越來越多的整車企業決定將斑馬請進汽車。
2018年9月,斑馬網絡宣布完成超16億元的首輪融資,市場忽然意識到,智能網聯汽車來了,獨角獸出世了。
南方周末:您個人加入斑馬的故事?
郝飛:加入斑馬,像是一種使命的必然。20年前,我以汽車電子作為從業生涯的起點,在合資車企、自主品牌車企積累了對汽車整車電器架構、軟件開發的經驗和能力。這期間,我主導了國內第一個車聯網項目的開發。我意識到,在車聯網領域的創新,才能夠形成核心競爭力和差異化。
過去5年,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的發展,我認識到用互聯網科技改變汽車的屬性才是汽車行業的未來。2014年,我加入阿里上汽互聯網汽車項目的創始團隊,領導了戰略合作、概念設計、系統開發到產品投產的全過程,逐步完成從汽車人到互聯網汽車人的轉變。
南方周末:斑馬股權開放,是一種姿態,還是你們真的很需要錢?
郝飛:我們的創始股東們認為,斑馬在資本層面的開放是方向和未來,他們也是堅定地選擇開放,只有這樣才能讓斑馬真正服務于整個汽車行業,為每一位車主提供出行服務。融資主要用于頂尖人才的引進和前瞻性技術研發,以推進各業務線迅速擴張和生態開放,繼續擴大斑馬的領先優勢。
南方周末:斑馬能夠獲得股東上汽之外的客戶,竅門是什么?
郝飛:半年前,我接待了某豪華品牌的全球高級副總裁,他在看完了斑馬提供的整體解決方案之后感嘆,“慕尼黑到上海飛行時差6個小時,但我感受到汽車體驗的差距是15年”。很多車企,特別是跨國車企的高管在交流之后認為,斑馬現在從事的汽車產業互聯網,是中國未來在全球最有競爭潛力的事業。
今天斑馬的成功,并不僅僅是自己的成功,還得益于整個中國高速發展的互聯網生態服務。雖然互聯網源于美國,但真正的商業成功是在中國。電商、電子支付、餐飲娛樂等等,整個中國的互聯網消費生態環境,是遠遠超出歐美的。
當然,汽車行業不是一夜之間能夠顛覆的,沉下心來回歸技術本質,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圍繞以用戶體驗為中心來設計和迭代產品才是核心之重。我認為在這方面,斑馬具備三個優勢:
一是技術優勢。斑馬立足于AliOS操作系統,經過3年多的發展,提出了去APP化、AI場景驅動和服務找人的千人千面體驗。我們構建了整個云端一體化的解決方案,這是技術上的原始創新及理念創新。
二是互聯網汽車運營。2018年斑馬在行業內率先啟動了運營狂歡月活動,開啟了互聯網汽車運營元年。在用戶出行過程中,互聯網服務和體驗無時無刻不在,在線互聯和生態的價值也得以體現。
斑馬最重要的優勢是人才和團隊,他們既懂汽車行業又懂互聯網,非常開放,注重用戶體驗,擁有高效的運營能力。
南方周末:就你和車企交流來看,他們對于智能互聯汽車最渴望的是什么?
郝飛:2016年7月6日榮威RX5發布后,我說過一句話:幾乎每個整車廠的后院都有一輛榮威RX5。其實很多整車廠找我們的時候,對這輛車,對斑馬能夠提供的服務、體驗已經非常了解了。他們最渴望帶給他們真正的產品和服務的差異化,以提升用戶體驗和維系品牌忠誠度。
南方周末:你如何看待人們對于汽車數據、信息安全方面的顧慮?
郝飛:斑馬作為一家獨立的第三方,一定要充分保護每一位客戶和用戶專屬的數據庫、賬號、運營等等。我們跟東風雪鐵龍合作時,歐盟發布了史上最嚴格的個人數據保護條例GDPR,我們團隊也緊急研究并嚴格遵循這一法規,確保相應合作車型按時、合規上市。
斑馬會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在用戶許可的情況下,整車廠可以通過技術手段拿到汽車全生命周期的行車數據、汽車底層應用在行車過程中積累的工況數據。我們非常清楚地知道這些都是車企們所關心的核心利益。
在前面與車企的合作過程中,我們已經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汽車數據合作協議。對于數據處理、賬號、用戶運營等,我們都有著非常清晰的規則。具體到數據的切割、共享與歸屬,我們與車廠有明確的界定。
南方周末:智能互聯汽車現階段究竟是行業痛點,還是個偽需求,或者說錦上添花的事情?
郝飛:麥肯錫2017年發布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64%的受訪中國消費者會為了更好的車內互聯性而更換品牌,而美國和德國這一比例分別為37%和19%。該報告稱,在中國,“互聯性是一項必備功能”。
智能網聯將改變汽車的屬性。智能汽車不再只是汽車制造業,更是汽車服務業-Mobility as a Service。同時,智能網聯也是未來真正實現自動駕駛或者無人駕駛的智能化的基礎。從全行業看,智能網聯汽車在2020年會迎來爆發增長,3-5年內,智能網聯是標配。
南方周末:你理想中的智能網聯汽車使用場景是怎樣的?距離真正實現還有多遠?
郝飛: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使用場景是千人千面的,它就像一個超級強大的、軟硬結合的完整智能機器,有一個強大的操作系統,就像人腦一樣,可以接收實時響應,又可以做復雜運算。
具體到使用場景,出門前,車主通過IoT設備可以快速提供通勤信息,實現車輛控制,比如遠程調節溫度、濕度、香薰、空氣凈化器等。當車主上車后,通過攝像頭進行面部識別(FaceID),車輛會根據車主的個人喜好和習慣進行個性化設置,比如座椅位置、喜好聽的音樂或者電臺等等。
行車過程中,AR輔助駕駛會為車主提供探索世界的新方式,通過數據驅動的虛實融合,為車主構建虛擬世界,并服務真實生活。通過地圖、賬號、生態的鏈接,結合多模態的交互方式,未來的智能網聯汽車不再僅僅是出行工具,它可以是你的個人錢包、閨蜜、私人管家。
今天的技術能力已經具備,但汽車的智能化需要演進周期,數字化生活整體的體驗需要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整體大環境的基礎建設,我認為未來3-5年是可以實現的。